拯救星星行動
兒童變得神經質,並不是由挫折感引起的。孩子承受挫折感並沒有問題,問題只在於,孩子在挫折感之下,是白白淪為犧牲品,還是那是一個有意義的經驗。
我要講一個故事。
四月是一段忙碌的日子。我帶著七歲的兒子顏逍,同時還要協助一位朋友照顧她剛滿一歲的女兒,並且負責訓練團體助教。
許多時候,我對顏逍幾乎無暇顧及。
一天晚上,我背著行李抱著一堆東西和顔逍一起走回酒店。我知道回到酒店之後,還要許多事情需要處理,所以我的腳步非常急促。
在回酒店的途中,顔逍遞給我一個紙折的小星星:“媽媽這是我折的,送給你。”
我承認我是一個糟糕的母親,幼年喪母的事實,令我對陪伴孩子這件事情,顯得漫不經心。
我記得,我甚至來不及仔細看一眼這個紙折的小星星,我手裡的東西實在太多太沉,同時還有一位團體成員正在向我詢問問題。我接過顏逍送給我的這顆小星星,下意識地拽在手中。
過了一會,我意識到這顆紙星星是顔逍送給我的禮物的時候。我把手里的星星拿出來一看,發現星星的一個邊角已經被我給折損了。我當時看到這個被折損的星星時,大聲歎了口氣:寶貝,星星骨折了!
顔逍看到骨折的星星,很不開心,並且錯誤地領會了我的意思。他悄悄地拿回了星星,一路都沒有說話。
當我們回到了酒店。我問顔逍:你送給我的小星星呢?我現在有空了。
顏逍聽到這句話,很難受地蹲在牆角邊。我放下手邊的事,停下來問他:
“寶貝,發生了怎麼?”
“你這麼難受是因為媽媽沒有認真對待你送的小禮物是嗎?”
我對顔逍說。
“去把那個骨折的星星拿出來,我們幫她正骨療傷。”
顔逍傷心地告訴我,在路上他已經把那顆骨折的星星給扔掉了。
因為當時我告訴他:“星星骨折了。”
母親僅僅只是在表達一個有些糟糕的事實,而孩子卻認為這顆星星骨折了,已不再完好了,那麼媽媽肯定是不喜歡了,既然如此,這顆星星也就不再有價值。於是在途中,顔逍趁我不注意,把這顆骨折的星星給悄悄扔掉了。
聽到顔逍的表達。我真真正正地停下來。然後做出一個決定。我對顏逍說:
“我們現在出門,一起去拯救那顆被遺棄的骨折的星星。你是否願意參與此次救援行動?”
顔逍使勁地點了點頭。
我接著問他:“你是否還能記得,你丟棄那顆骨折的星星的地方?因為,我需要評估一下,我們此次救援行動的效率,以及成功率。”
顏逍再一次使勁地點了點頭。
“好的,你大大增加了此次行動成功的機率!”
顏逍興奮地穿好鞋子。當我們出門的時候,我看了一下表,時間是晚上十點整。
我與顏逍出門,一起穿過黑夜,穿過夜色中的街道。在路燈下,仔仔細細地搜尋那顆被丟棄的紙星星。母子倆在一個共同的意願之下,參與了一個共同的經驗,並且相信:我們一定會找到那顆星星。
真的好幸運。二十分鐘之後,在顏逍的歡呼聲中,我們在一個垃圾筒旁邊找到了那顆被遺棄的星星。
顔逍撿起失而復得的星星,將它捧在心口。
孩子對我們的信任,並不取決於物質的給予,愛的話語的表達,或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令孩子完全不受傷害、不經驗挫敗,而是取決於親子關係的品質。
真正的關係意味著我們能否創造共同的經驗。在這個共同的經驗之中,父母能否在孩子心中留下有關冒險、良善、尊重與信任的經驗。

所有的人最初都是兒童,並且所有人都起步於搖籃。
——愛利克.艾瑞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