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文章读书

深刻但是无法共鸣——读《盖普眼中的世界》

2018-06-02  本文已影响117人  丁若柯

在《凝视肚脐》这篇文章里,作者说了这么一件事。

美国作家安妮·普鲁(《断背山》的作者)在吹自己新书《Barkskins》 时说这是一本老式小说,一部主题宏大、人物众多的长篇巨制,“不是大多数美国作家喜爱写的那种凝视肚脐式的、描写家庭破碎与危机的小说。”
……(读某些书的)那种不爽的感觉被“盯着肚脐眼”这个词一语道破。
这种小说吧,你不能说它有多烂,看得出作者写作态度那是相当认真,一些片段中人物的感情心理描写也算是细致入微非常精妙,但看久了(字数往往真不少,译成中文都有600多页,英文不知有多厚),就会觉得真tm啰嗦,角色们在故事里对自己命运各种自怜,作者大人则在纸面上对自己文笔各种自恋,任何破B事都能给你啰嗦几十页。而且作者还抱有明显的(不过也非常可笑的)“虽然我只写了几个平凡的小人物小家庭,但我非常高明地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了整个时代的心灵变迁哦~”的野心,时不时抛出一些段落/金句以准备好给读者/评论员去引用、分析。

回到《盖普眼中的世界》来,同样可以作为这种论断的一种注脚。
如果从更广阔的一面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不动声色地描摹了女权主义在美国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战后一代与欧洲文化间的心灵沟通;“性”对于现代生活的冲击与影响;体力和脑力活动最人的生活的塑造;最起码也是作者欧文自己的夫子自况。这些所有的论断,都可以成为一篇还算不错的论文的主题。因为这部书中文版600页的体量,确实能够支撑这么多面向的主题和内容。

可我看起来的时候,总觉得各种不爽。这本书的主线是作家盖普的一生,从他母亲决定生下他开始,一直讲到了他死后传记出版的纷乱事宜。这种生活本来要写的波澜壮阔,其实也并非不可能。但是由主角自身的变化推动小说发展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出现了。这就要求读者非得和主角拥有共鸣共情,才能体会到小说的妙处。

也许文艺工作者更能体会盖普在创作遭遇困境时候的心境。而他的种种难堪,在我看来,更多得是庸人自扰。他并不是没有摆脱自己糟糕生活的可能,但是却任性地选择了一条本不应该选择的道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创作天赋。所以后续的生活都是咎由自取。当然,从母子关系,或者“性”的角度,则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多样性,也是这本书堪称优秀的原因。但是从最表面的故事线来看,真得很难让人全身心的投入。

如果说没有办法形成共鸣,那干脆就用象征的手段,简单直接地表达生活中的困境。这就是所谓盖普最好的小说《葛利尔帕泽寄宿舍》更加吸引我的原因。光怪陆离的人物,匪夷所思的故事,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无法遇到的。按照常理来说,对这种人我是完全没有了解的。但是他们身上的抽象性,符号性,典型性,却能将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彻底地吸引我。而当盖普变得立体、真实的时候,他反而越加的离我遥远了。

这本书好不好看呢?对于一本纯文学作品,讨论“好不好看”似乎不太尊重。因为“好看”更是属于类型小说的专用标准。但是坦白说,这部书真的不错,依靠在沙发上,只要一个周末就能拿下,而且并不会耽误更为重要的约会。就这方面来说,这本书绝对是非常合适的读物。毕竟在1980年代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这个奖项起码能说明很大部分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