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普拉托手记

2019-02-24  本文已影响16人  谢小琨Adam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七里香》席慕蓉

2019年2月14日清晨的米兰,气温是10摄氏度。这种细微的寒意,意大利人是感受不到的。就像在跟整座城市的巴洛克弧线相呼应,这里的人们讲话都带着夸张手势,是迸发的热情。“绑住意大利人的手,他们就无法说话了”,这个老笑话历久弥新。

今天还是情人节。此时的米兰就像一座玫瑰盛开的花园。满眼的红,以至于如果你不是非常仔细地去看,你不会发现在米兰中央火车站,有一位扛着冰糖葫芦棒子的中国女人。远远地看,就像扛着一大朵盛开的玫瑰。

同样是红,却有不同的基调。这位女人显得有些疏离,她可能不习惯过于热情的拥抱。但无论如何,她没有在叫卖,而是攥着一张车票,终点是一个叫普拉托的小城。从米兰到普拉托,先后要在博洛尼亚、佛罗伦萨转车,路程曲折,最快也要三个小时。今天,她要去普拉托参加意大利一年一度最大型的华人聚会。她知道,那里才是她的主场。

看不见的城市

时间倒退两天。

“好多华人都来了!米兰的、佛罗伦萨的,还有法国的!” 2月12日晚上,从罗马到普拉托的路上,负责接送我们的司机兴奋地说。我一面勉强应答,一面昏昏欲睡,此时北京时间已是凌晨,时差带来潮水般的困意。他滔滔不绝,忽然,我被一句话击中:“普拉托有18万人口,其中华人9万”。我不禁想,二分之一的比例是否有些夸张?后来经过查证,确实有些夸张,即使包括所有未登记的人口,也远未到达这个数字。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这边的华人讲到人数时,都会偏高一些。

无论如何,距佛罗伦萨咫尺之遥的普拉托,依旧是意大利华人最集中的城市。“普拉托”从字面翻译有草原的含义,象征广阔与包容。在这一座人口不到20万的小城,高峰时期华人数量曾达5万左右,约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在普拉托出生的华人也占了儿童总数的30%。也就是说,夏天夜晚城市广场的集会上,可能每三台婴儿车里边就有一个含着奶嘴的华人小孩。而移民群体中,有80%以上来自中国温州。

“最早来的那一批,现在都已经退休咯,安享晚年”,一位当地的温州人告诉我,“第一批移民潮,大概开始于80年代,后边还有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他讲述这段话时眉头微皱,想必当时的各种艰难即使到现在仍心有戚戚。现在来意大利的中国人,有觉得自己就该出生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青年,有拿着放大镜在古罗马废墟闲逛的历史迷,或者是通宵熟读《一本书带你了解欧洲艺术》准备大展身手的知识分子,以及拎着自拍杆致力于发现美的游人旅客。而在那个时候,在那风雨飘摇的80年代,踏上这片土地的华人只想着一件事情——赚钱,然后回去。

当第一批中国移民来到普拉托时,意大利正经历着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相似的危机——劳动力价格上涨,工厂纷纷倒闭。而当时的华人,除了对福利要求不高,还有着过人的勤奋。“有时我们一天的产量,是他们(意大利人)一个月的产量”,一位在工厂工作过的中国人说。华工这种日以继夜、不顾业余生活的工作态度,令意大利人既惊叹又无奈。逐渐的,一张张黄色面孔出现在意大利大大小小的工厂流水线上,想来当时意大利厂主晚上睡觉时,都能听见钱币流向华人时“哗啦啦”的声音。

就这样,第一批移民快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向意大利人租地开厂。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华人工厂这种生产模式,无疑给传统意大利工厂判了死刑。于是,许多意大利厂主干脆直接把厂和设备租出去,收取租金的同时,还多了享受咖啡的时间。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已经开始,它将长期、甚至永久地改变普拉托的产业模式。

随着华人工厂的增加,温州人开创了一套全新的生产方式。如果古罗马的众神从普拉托上空飞过,会看见华人工厂高度集中,像纤维一样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设计、原料供应到印染、裁剪、缝制、加工、包装、运输、批发、销售,每一个厂,都是生产环节中的一个部分。这片温州人生活的区域,宛如一个超巨型的工厂。所谓唯快不破,这种密集的产业集群极大地缩减了生产周期,普拉托在这股华人的推力下,终于从高档纺织品行业转向了快时尚行业,城市经济持续增长。

然而,就在中国人刚刚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时,2008年欧债危机的到来,使整个欧洲陷入恐慌,意大利也不意外。本地人开始埋怨外来移民抢了他们的工作,当地政府随即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仅2010年6月28日一天,就有20多家大型华人超市被查封,被查封的资产超过2000多万欧元。2011年6月,类似的情况继续上演,70多家华商被突击检查,没收了价值2500万欧元的财物,还有300多家华商的经营权被冻结。气氛开始变得微妙。

走到这一步,就像经典的巴别塔困境:如果双方无法好好沟通,城市的发展将止步不前。“找了好久,找不到一个可以用意大利语接受采访的华人”,希薇娅跟我抱怨。她在普拉托从事移民融合的工作,“这里的中国人不是很关心融合的问题”,她说。

“会一点点意大利语”,一名生活在当地的温州人对我说,“以前报了个培训班,但没坚持下去”。对于许多温州人来说,语言只是用来做生意的,不需要更深入的交流。“这里的生活配套设施很齐全,跟在温州没什么两样”,另一位在这里开厂的老板说,“衣食住行都可以用汉语解决,还学什么意大利语”?

当我走进中国街尽头的一家意式披萨店用餐时,发现即使距离这么近,意大利老板连中文的“你好,一、二、三”都不会说。按说温州人至少在这条街住了近三十年,而这位意大利人却像是从未跟中国人打过交道。卡尔维诺写过:“从这面到那面,城市的各种形象在不断翻番,但是却没有厚度,只有正反两面:就像一张两面都有画的纸,两幅画既不能分开,也不能对看”。这段话用来形容普拉托恰如其分。

晚饭后散步。夜幕中的普拉托,就像早年意大利黑白电影中的小城一样,斑驳的大理石墙壁,百叶窗,小阳台,教堂和广场会在一条条曲折小巷的尽头出现。晚上八点,中心广场上露天餐厅的灯光亮起,意大利人缓缓入坐,举杯畅饮,整个宇宙都飘着葡萄酒的香气。如此美好的夜晚,怎么会有人舍得去工作?

我看着喷泉,又想起了费里尼的《生活的甜蜜》。早在那个年代,他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人类自我的层次、分析日常工作背后复杂的精神世界。即使现代的中国,各大书店畅销书架上依然摆着《罗马人的故事》——全套15册,王石说他看了整整一年,看完后逢人就推荐。意大利经历过太多辉煌。要如今普拉托的意大利人去认同当地华人的生活模式,该有多困难?“我们自认为,我们已经过了那个阶段”,希薇娅说。

路过广场,拐进下一个路口,眼前呈现的又是另一世界。琳琅满目的中国招牌,各种年龄段的中国人,要不是顶部的欧式建筑,这里和中国任何一个二三线城市没什么两样。这有点像《楚门的世界》,假设一个小孩在这里出生,父母对他说这里是中国,那么只要他不走出这个区域,谎言永远不会被揭穿。他上华人学校,放学后和中国同学到对面的奶茶店,一起聊天刷抖音,然后用微信或支付宝结账。长大了,这里有华人婚庆公司、华人酒楼、华人母婴机构,一个中国人一生需要的画面这里都可以实现。偶尔看见路过的外国人,还可以说一句“Welcome to China”。是很难抗拒的,普拉托华人街带来的亲切感。

你会觉得有一股巨大的寂静笼罩着这座城市,沉默远大于交流。然而,在最近这几天,它将被另一种更巨大的声音所覆盖:锣鼓声、爆竹声以及“咚咚咚”在天空不断绽开的烟火声——中国的元宵节。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2月13日,离元宵灯节的开幕还剩一天。

阳光依旧很好。普华寺前边的大广场全是张灯结彩的中国人,有说有笑有跳,感觉只要往前站两位主持人,这里就可以是春晚。普华寺是这次活动的主办,一家当地的佛教道场。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后,它的出现,满足了当地华人“有钱可赚,有佛可拜”的需求。华人的精神世界,在经历了漫长的空白之后,逐渐开始可视化。

毫无疑问,元宵是中国人集体意识中具有特殊美感的节日,自古以来都是。“花市灯如昼”“铅华凝,花钿醉”,是美好春天的美好夜晚的美好浪漫。这种美需要被表达,心底的压抑也需要被释放。相比于国内那些年味不浓的抱怨,普拉托的华人对这个元宵节的重视就如同重视生命。一位当地华人社团的负责人跟我们说:“这一次是普拉托、甚至是整个欧洲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华人庆典”。

早在半年前,元宵灯会就开始筹划,画设计图,排练节目,动用温州人强大的人际关系,把能找的帮手都找来。活动开始前三个月,18个装满花灯的集装箱从中国出发,沿太平洋南下,跨过马六甲海峡,一路往西横穿印度洋和红海,最后进入地中海,经历了40多个日夜后,抵达意大利。

几乎每一个人,谈到这些漂洋过海的花灯时,都一脸骄傲。“有灯就有人”,这些来自故乡的灯,在他们眼里就像传递过来的火炬。集装箱里装的都是大型花灯,平均高度3米左右,其中有北京长城,西安兵马俑,上海东方明珠,杭州三潭印月,还有围成一桌打麻将的熊猫等等。这些地标性的花灯,会依照他们在中国地图上相应的位置排列。还有一些椭圆形的灯高高悬挂,莲花灯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边——灯的数量,数也数不过来。

即使活动尚未正式开始,已经有许多好奇的意大利人特意跑来广场拍照。在南面的主干道上,几乎每一辆经过的车都会停下,拿出手机拍几张后,再启动引擎离开。“这种情况要是在国内,还不得被后面汽车的司机骂死”,同行的一位朋友笑着说。

“老外们喜欢看这些花灯,这次让他们看个够”,广场上一位拿着对讲机的中年女人一边喘气一边说道。她的任务是舞龙舞狮巡游的排练,到时共有四支队伍,队员全是在意大利出生的中国青少年,这批人大多是90甚至00后。“到时,这一条条龙会游遍普拉托”,她十分兴奋。

在主广场的南面,红、黑、黄、白四种颜色的旗袍队伍首尾相接,徐徐前进。每一排有两个人,手举中国纸伞,踩着高跟鞋,顶着烈日在广场上不断绕圈。“要走出气质,突出中国女性的美”,负责排练的人说。在未来的两天里,这四支旗袍队将随着舞龙舞狮队伍走遍普拉托,完整的行走时间将近一天半,特别是第一天,要连续走10个小时。

离开广场前碰见一位舞龙队的小伙,他说他是90后,在普拉托出生。我问他在这边生活的感受,他说:“不希望给意大利人看不起”。他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解释,就被他的中国女朋友拉走了,和其它几个中国的年轻人在那儿闲聊和打闹。我往远处看了看,发现有几个意大利的高中生围成一圈说笑,也是那么开心。

活动正式开始的前夜,我们在中国饭馆用餐。一踏进去,就像回到90年代的广东酒楼。菜品令人意外,从样式到口感,都是地道风味。喝了几杯酒后,邻桌的女士开始讲述筹备活动的不易。她是文艺演出部分的负责人,明天下午的汇演,共排了21个节目,有歌舞、小品、武术,宛如一场小春晚。“担心节目太少,想到我女儿有些舞蹈功底,几天前硬是拉着她和她宿友排了个中国舞——《荷塘月色》”。

一天看下来,我下定决心回中国后要在书桌前帖八个大字——珍惜当下,好好过年。钱穆说,谈及历史时,要先存温情与敬意。文化亦是如此,毕竟都是那么主观的概念。因此,保持点距离还是好的,距离越远,中华意象里美的成分反而更清晰:那里有江南的桃花,有大漠的落日,有“夜雨剪春韭,新坎间黄粱”的欢聚,亦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缱绻。

忽然想起下午彩排时,有几位大姐跳广场舞,歌词是: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 你眼中都看到

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 岁月催人老

风月花鸟 一笑尘缘了

这歌词若在国内我会直接略过,但身处这意大利古城,听到最后一句时,却也不禁有些呆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一天 没有争论

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

一大早我就遇见了卖冰糖葫芦的大姐,我是第一位顾客。她说了从米兰赶过来的经历,这次活动机不可失,大老远跑来也值得。“我的冰糖葫芦在意大利都是很有名的”,她自豪地说。是小粒的山楂,一串4欧,大约是国内价格的20倍吧。物以稀为贵,每隔几分钟就有人上前买两串。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巡游。这四天的普拉托就像陈凯歌的电影,充满了中国红,锣鼓和鞭炮响遍全城。我在想,不知道那些从没去过中国的意大利老人在阳台看见此情此景,会不会认为中国也是如此喧嚣呢?

如果要给这次活动一个圆满结束的标志,镜头会来到2月18日正午的普拉托市政厅广场。托斯卡纳的阳光下,舞龙舞狮队伍在此处集合,人潮涌动,这可能是这个意大利广场生平第一次接待如此多的人流。这场面费里尼应该是驾驭不了的。在广场的中央,来自中国雪窦山的法师们开始念诵《心经》,锣鼓声、爆竹声、梵唱声彼此交织,有那么一瞬间,你能看见每个人脸上的释然。

活动结束隔日的早上,希薇娅兴奋地拿着一叠报纸过来找我,“看!几乎都是正面报道”!我大概翻了翻,虽然看不懂意大利文,但能看出这次活动霸占了大多数当地媒体的封面,有的报纸还做了两大版的专题报道。标题大致为“微笑的一天”、“2019当地华人用舞龙和灯笼庆祝猪年到来”、“这一天,没有争论”。

希薇娅先后在新闻媒体、博物馆等机构工作,三年前辞去一切职务,自己开了间工作室专注于移民融合促进的问题。见了这些正面报道,她看上去比中国人还高兴。她一直认为,普拉托对移民的开放与包容是优良传统,穿过一条街就到了“另一个国家”,再往左拐,又是不同的国度。“这里就是世界”,她说。

我又仔细看了报纸,舞龙舞狮队、旗袍队、文艺演出和花灯秀都有相应的特写照片,大家的付出被看见了。其中,有一篇意大利小孩和中国小孩牵手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希薇娅说这篇的标题是“年轻的一代,我们未来的希望”。我点了点头,内心却不置可否——问题更多时候只会继承,并不会自行消失。

希薇娅拉着我去她的工作室,她的办公桌上赫然放着一面中国国旗。她拿出一本当地杂志,封面是一只金猪储蓄罐,她说这是当地为数不多还存活的杂志,很关注华人和意大利人的融合,但今年5月份普拉托保守的右翼阵营当政,她显得十分担忧。中国人在普拉托经济走下坡时出现,维持了普拉托纺织名城的地位,如今又开始在文化方面表现出开放的态度,她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只不过,她的这种担忧未必会在华人社群里引起共鸣。“我的大儿子是中国国籍,二儿子是意大利籍,现在有点后悔,想转回中国。他们很喜欢那边(中国),每年都回去”,一名在普拉托做了三十多年生意的老温州对我说。他想了想,补充道:“商人是看市场的,哪里有市场,我们就去哪里”。他这番话让我想到那位卖冰糖葫芦的大姐,多么灵活的身段,她的市场是整个意大利。

凯恩斯的理论虽然近年来饱受批判,但有些观点确实耐读。他认为考虑“长期”,是对当前事物的错误指导——毕竟,“长期来看,我们都将会死去”。无论如何,这是对温州人快速决策、及时反应等经商理念的良好注解。移民本来就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在一起时做到共赢,离开时彼此也会留下对方的文化印记,何况全球化的理论若是成立,移民的概念会更被稀释——大家都在一个村子里。

元宵灯会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去找卖冰糖葫芦的大姐聊天,发现价格已经涨到5欧一串,而顾客依然络绎不绝。我从晚上8点站到8点40,没有插话的机会,她偶尔回头对我笑一下,随机转过头收钱,同样的时间里,她至少收入800欧,是我的800倍——这里已经成为她的主场。那些常年在外的风雨漂泊,那些起早摸黑的艰难困苦,都是一个时代里的温州记忆。那也是一种成熟的社会现象,它自会在历史上留下应有的印记。而作为个体,也就不需要想那么多了。只要能随时回到中国,能回家,在哪儿漂又有什么关系呢。个中滋味,就像那首歌谣唱的: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

可它酸里边透着甜。

都说冰糖葫芦儿甜,

可它甜里透着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