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成长型思维,拥抱未来|《终身成长》
本文参与伯乐葉葉素心【素读】主题征文活动
01 启迪
几年前的一个秋日下午,我去机场迎接L总,公司刚上任的全球CEO,来我所在的城市巡查业务。
当时可没想到,L总和我的这次见面,随后能对我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L总是美籍华人,刚加入公司,平时办公在美国总部,因为想具体了解国内业务,才有了这次中国之行。
在他到访的两天内,我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业务、管理、运营、团队等各方面情况,也如实分享了我个人的不少想法。L总一直听的很认真,但不轻易发表意见。
在他出发去另外一个城市前,我们随意的聊天。突然间,L总犹豫了一下说:“我对你不能算非常的了解,这两天非常感谢你坦率分享想法,但我感觉你的Mindset(思维模式)过于悲观了,有可能会影响你的职业发展。”
我怔了一下,没有想到他会这么直接。
但心底里,我还不是很认同他所说的,因为我是DISC类型中的大C(完美型),本身自带悲观,已经习惯了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事情,我第一感觉是这个原因。
但来自CEO的反馈,肯定要被重视:什么是Mindset?怎么理解Mindset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我的哪些行为让L总有了这样的结论?我苦思良久并没有得到答案。
几个月后,我看到了这本《终身成长》的书,英文名恰好是《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它不仅解开了我的难题,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变化。
在这本凝聚了她数十年研究成果的书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说:成功不在天赋,无关性格,关键在于思维模式(Mindset)。而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 和 “成长型思维”,我们要努力应用“成长型思维”。
书中讲到,“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前者认为“智力才能是固定不变的”,而后者则认为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以此为基础,两者对挑战、阻碍、努力、批评和他人的成功都有不同的看法:
02 反思
这两种思维模式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是一个“灰度”人,更可能的情况是在一件事情上,如工作上偏成长型思维,而在另外一件事情,如亲子教育上偏固定型思维;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L总的话。
如果回看我的职业经历:曾经在一家公司从普通员工一路升迁至总监,被老总称为晋升最快的经理人;为加强管理技能,也顺利去研修MBA;历经多个岗位而最终在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负责区域管理。
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是“成长型思维”的。
然而,仔细对照书中的波比·奈特,一位富有争议的篮球队教练的故事,我却另有所悟。
一方面,波比·奈特有时候出奇和蔼,另一方面,他贬低那些令他失望的球员能力的本事,也是无人能及。
奈特曾对输掉球的球员达里尔·托马斯(Daryl Thomas)说:““你知道你是什么吗,达里尔?你就是我见过的所有校园篮球队员里最蠢的孬种,最差劲的软蛋。你比这里95%的人都更有能力,但你从头到脚就是一个娘娘腔,一个纯粹的娘娘腔。这就是我三年以来对你的最终评价。”
为了强调相似的观点,奈特有一次在另一个球员的储物柜里放了一个卫生棉条。
全队在奈特评判性的统治下斗志全无,一位明星球员如此表达:“有的时候,如果我有把枪,我真的会杀了他。但是有的时候,我想要搂着他,拥抱他,告诉他我爱他。”
奈特在球员能力这个问题上并不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坚信球员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但他对自己和自己的指导能力则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认为球队是他的成果,必须每一次都证实他的能力。他不允许球员们输掉比赛,不允许他们犯错误或用任何方式质疑他,因为这一切都将反映出他的能力。
首先要说,我没有奈特这么极端,我更不爱贬损别人。
但我沮丧地发现:即使我同样认为能力可以发展,我同样有”不允许失败”,“不敢承担风险”的固定型思维,而且在近几年越来越突出。
以前的职业之路相对顺利,也有行业方面的原因。我所在的行业一直是强逼着人不断刷新,所以我的一些固定型思维认知的坏处,还没机会展现就被掩盖了。
而且在以前,我“不接受失败”“不过分冒险”的解决之道,在于我照顾好我个人。对于有自我要求的人来说,每一次失败真的是一次否定,一次伤痕,这一路走得其实并不快乐。
在我承担更大职责后,要面对更开放的场景,需要更多团队协助,我已经无法仅仅依赖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就能提高产出了。
但我的固定型思维会让我用这把尺子,去衡量内部团队和外部伙伴。我会经常用挑剔的眼光,一边感叹还有很多改进空间,一边自叹状况很难改变,最终陷入一种“如何努力也于事无补”的悲情局面。
L总的话,有一部分的直觉,因为我的所思所想,也会表现在语言上。
在看完书之后,我才算彻底理解了其后的思路和逻辑。
03 改变
当我想通了这一点,我就自然也有了解决之道,我要多激发成长型思维,要更看到失败中学习的机会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开始感知和接纳变化,因为变化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事情还是事在人为,但不再是命中注定。
另外,所谓的“中年危机”已经是近在眼前,我需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我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如果只是躺在以前的功劳薄上,而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过去能成功?将来怎样做才能保持持续成长?自己真正想要的成功是什么?没有真切思考这些,那就很容易“躺平”,中年危机真的会来临。
带着这样的觉察和体悟,我坚决放弃了一种很危险的想法:“我已经拼搏很久,现在的进步空间也不大,到我享受的时候了”,这正是危险的固定型思维。
相反,在随后的几年里,根据市场和公司的变化,我一直坚持更加积极的业务提案,更加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更加愿意培养团队,给团队失败和成长的容忍度,对外部也变得更加有灵活度,在逐步互动中获得更有效的协作。
努力自有回报,在随后几年里,区域业绩一直高速增长,取得所有区域里最让人瞩目的成绩。
不但如此,既然才干都是可以培养的,为了有一个更加富足快乐的生活,我还可以怎样最大化地应用成长型思维呢?
除了把本职任务做得更好之外,我也不再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工作,而是努力找到我和每个团队成员最有能力、最感兴趣的部分,这样大家不仅兢兢业业,还能高高兴兴地投入,岂不更好?
工作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也需要更早地发掘更多的乐趣,更早地培养相应才干(比如高效阅读、写作、健身等),这也是成长型思维的应用。
成长型思维同样可以应用在和伴侣爱的互动上,和处在叛逆期的孩子相处上。我主动去学习了相关的沟通和养育知识,再应用在这些重要人际关系之中。
改变或许艰难,但我从未见过谁说不值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
很庆幸我在有困惑时,恰巧看到了《终身成长》这本书,它让我了解到两种思维模式原来对我们影响如此之大。当我带着对思维模式的觉察,而有意识地激发和实践成长型思维,我发现,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
让我们拥抱成长型思维,拥抱变化,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延伸阅读:《终身成长 : 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