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
①几:轻微,婉转.
②又敬不违:仍然恭敬不触犯他们.
③劳而不怨:操劳而不怨恨.劳,操劳.
【翻译】
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解读】
父母有过错,微谏,慢慢说服,说服不了,仍然恭敬不违.有事,晚辈代其劳,有酒食长辈先吃,并且做到“劳而不怨”,儒家文化对长辈的劝谏讲究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温柔敦厚,不要求急风暴雨似的劝谏方式.清儒将其编入《弟子规》:“亲在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长辈有过错,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反复劝谏,悲泣相随,责罚无怨.
我们每个人都要先为人子女,再为人父母。认真检讨一下,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的呢?做到了“和颜悦色”的对待父母吗?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根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唯其疾之忧”。父母总是无私忘我、不计回报的爱着我们,宠着我们,期待我们能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出人头地、成家立业……至于子女如何对待他们,则常常忽略不计了,更不会因为儿女的不敬而记仇、报复。可以说,父母是我们最不用“设防”的人。正因为如此,子女们便有意无意在父母面前“放肆”起来。那些饱受溺爱的孩子,更是深知自己的“价值”,常常有“犯上”言行。他们早已心安于父母的宠爱,习惯于父母的宽容,麻木于父母的奉献。总认为,父母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在父母面前任性而为,能说不能说的话都放肆说,能做不能做的事都大胆做,反正不会受到父母的责任追究。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
先生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
【解读】
这句话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远”字,一个是“方”字。过去那种远的概念,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远”的涵义,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远有三重涵义。一种是空间意义上的,一种是时间意义上的,一种是心理意义上的。什么是远呢?父母和子女的生活习惯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视角不一样时,就叫远。这种远,源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为什么说游必有方呢?方是方向的意思。在过去,音讯难通,但只要知道方向,有事去找,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容易找得到的。在今天,虽然子女和父母对世界的理解有了万种差别,但是只要知道彼此所处的环境,知道互相分歧的观念从何而来,就算不能全然明白,也还是容易互相理解的。方,是为沟通留一种可能性,留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