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霍桑实验的对象是简书......
内部计分卡
“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如果内部计分卡能领你感到满意,它将非常有用。”巴菲特老爷子如是说。
内部记分卡是一种从内心中产生的做事动机,是靠自身价值观的自我驱动。
内部记分卡存在每个人的心思意念里。而在我看来,人可以分两类,而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运用内部计分卡来管理自己的人生。这里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一个靠外部刺激来做事的人,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具,是一个被外部动机驱使的机器,他的人生足迹是被一驾马车拖拽出来的。而一个真正有着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他的内心有一个发动机,时时给他的行为带来动力,传动着他的人生轨迹。
就如同教育孩子,所有的方法应该朝着培养他的自我驱动力上去下功夫。虽然,这并不容易,也不可刻意,但是,我们至少得心中有数。努力让他成为一个心中有发动机的完整人。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一定程度是对了内部记分卡效应的一种补充。
霍桑试验是20世纪20至30年代间,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为研究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探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而进行的试验。它是西方行为学派早期研究的一项重要活动。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霍桑试验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24年11月开始,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首先进行的是照明试验,目的是观察改换照明度等工作环境对生产率的影响。把装配电话继电器的女工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实验组”,照明度不断变化,另一组是“控制组”,在照明度不变的情况下工作。结果表明,照明条件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其后,研究者又进行福利试验,给被试验的女工逐渐增加一些福利,如缩短工作日,延长休息时间,免费供应点心,改变工资支付办法等。但也看不出这些措施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何直接的影响。
第二阶段从1927年开始,梅奥应邀参加领导这项试验,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研究人员在两年中与职工进行无指示性访谈达两万多次,让工人们自由地发泄心中的怨气; 把以往从事压制监督的领班改为由试验的研究人员领导,并以同情的态度征求、听取和采纳工人的意见,在工人之间以及工人同领班间逐步形成一种具有个人联系和相互协作的“社会状态”; 研究了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以及奖惩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来源于百度百科)
我们发现,以下结论:
1、对照明条件的改变,增加工人的福利待遇,并不能提升工人的工作效率。
2、通过计件工资制度,按多劳多得的标准来支付酬劳,只能将产量维持在中等水平以上,并且工人还会不如实的报告产量,并形成内部潜规则来对抗制度。
3、通过倾听他们的意见,疏导工人的情绪,用同理心去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时,反而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前两者实际上就是一种外部记分卡效应,相较而言,第一种激励手段,改变了工人的工作环境,没有切中工人的实际需求;第二点,切中了工人的实际需求,外部的激励很好的使其内部动机发生了偏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是并没有改变其内在动机的实质;而第三点通过疏导了员工的情绪,极大的提升了他们内心的自我驱动力,完成了效率的极大提升。
简书里的霍桑实验
创作环境
简书以其简洁的界面和友好的编辑器,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内容输出环境,早期吸引了一大批有着写作才能和写作意愿的人入驻,完成了其基础用户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很类似霍桑实验的第一阶段,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体验是一家公司的增分项,能够在初期建立员工的友好度,但是对于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升有限。对简书而言,当写作者并没有很强的内心写作意愿和纪律时,简书整体的写作水平不会有明显的提升。
有限激励
随着简书的规模与日俱增,外部需求逐步介入,商业文案、IP需求、出版需求等,这些外部收益成为了简书的第一步有限激励手段,并且带动了简书生态内部的有着极强写作能力的作者走向的小规模致富之路,也增加了不少人的写作意愿,但是由于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导致收入并不均衡,甚至对于绝大多数写作者而言,仍然没有任何外部激励,加上与日俱增的技术变革和大众的需求变化,这种有限激励对大众而言成为了一种鸡肋。
通证激励
随着区块链内容平台前期的造富效应和一定程度上对于写作收益模式上的改进,短期来看,从外部激励的角度能达到更大范围内的刺激作用,简书目前的通证化阶段属于第二种情况,即通过外部通证激励来拉动简书用户的行为,增加用户的写作动机。有效果吗?当然是有的,而且效果并不差。区块链内容平台走过了一个个蛮荒阶段,很多平台因为没有经验导致前期大量代币被通过规则内的各种手段被不公平的瓜分。但是随着规则不断被完善,用户已经经历了前期的被教育阶段,我们能看到,即使目前存在抱团现象,榜单上的文章质量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水化的情况。最重要的是,用户的写作动机被调动了。
但是,就如霍桑试验中的结论,单纯的外部激励可能会产生以下的情况:
前期通过通证激励同样也能使目标群体的生产效率提升,包括文章更新频率,文章的短期质量,但针对长期而言,发文频率和质量大概率会停滞在某一个水平,激励作用会遵循边际效应逐渐递减,那么水文必然呈现,而从目前的POC机制来看,利益集团仍会不断的靠着抱团的方法,扩大自己的简书钻权重,进而导致未来同质化文章占领榜单,就如目前币乎的生态。这就是通证激励的理想情况下的双刃剑的背面。
或许,在简书内可能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简书的用户基数大,仍有很大一部分潜在的可能成为新的利益集团的用户抱着观望态度,他们的价值观可能直接影响了未来生态内容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本和才能分布不均匀,拥有资本的集体会怎样权衡自己的利益,拥有才能的集体是否愿意参与到资本的游戏当中,他们之间又会有私下的交易吗?我们不得而知。
看不见的手
还有有第三个可能性吗?
我认为是有的,就是隐藏在生态中的看不见手,他们不受利益的牵绊,不考虑利益集团中道德层面的约束,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对好文生态的执念对多股力量进行制衡,他们可以是自发的个人或者集体,也可以是中心化的组织(简书项目方或投资方),总之,在一个规模足够大的生态中,有些手段是足以奏效的。利益集团随着人数的扩张和道德的约束很有可能在规模化的路上走到一个瓶颈阶段,甚至瓦解,但是这种集团仍会一直存在,一双看不见的手需要随时把控生态的节奏。
如何把控?
以“内部记分卡”的原则锁定目标群体,以某一特定的内部记分卡规则作为用户行为的导向。通证激励(外部激励)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但就如霍桑实验的结论,每个个体有着“经济人”的特征,却还有“社会人”的属性,“经济人”表现了人们的趋理性,而“社会人”体现了人们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微妙变化产生的自我驱动力对于效率的改变。如果通证激励的工具能在这一点上发挥作用,简书的内容生态可能会更加健康。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狭义的通证激励是使用的其外部激励的作用。而广义的通证激励应该是将其作为调整生态健康状况的工具,在这点上来看,机器算法或许真的有局限。
机器能思考吗
Primas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监视账户行为,防抱团惩罚,大规模封杀小号,在与人性的斗争中,真所谓无所不用其极。而规则更新到现在,甚至引入了读者活跃率、页面留存率、留存时长、文章阅读时长、文章跳出率、文章页面滚动速度、文章点赞数、文章评论数、文章评论互动数、文章转发量、分享数、阅读量等参数,综合平局值、方差、峰值、规律、分布、随机性等多种指标作为最后对文章的评价体系。但是规则走到了陌路,算法玩尽花样,是否还是会有漏洞呢?我们不得而知。
机器能思考吗?图灵终其一生的煎熬试图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人工智能会替代人工来经营这个世界吗?更多的结论可能还是停留在更好的服务的层面。好文算法的初衷很好,但是算法中的价值观可以靠代码来完成吗?在目前这个阶段,可能我还不敢苟同,那么当人类对这个世界还存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或许我们还不能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