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
孩子不爱学习,不好好工作,不爱护自己身体,家长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唠叨、说教甚至打骂,都不好使。原因在哪?这与没有滋养家里的根是有关系的。
过去是怎么做的?考的不好,家长啥话没有,把孩子拉到祖宗牌位前跪着,和祖宗对话;工作做得不好,和祖宗对话;犯了错误,和祖宗对话。这叫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学习《论语》,看2500年前,孔子对“孝”是如何定义的。
第一,什么是孝?
(一)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大夫,孟孙氏宗主,他父亲临终时要他以孔子为老师,他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孝就是不要违逆。孟懿子就没有继续问,也许听懂也许听不懂。这时,正好给孔子驾车的樊迟来了,孔子就和樊迟聊天,说”孟孙氏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孝就是不要违逆“樊迟就请教老师,”先生此话怎么讲呢?“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以礼节对待父母。父母去世,以礼葬之。每年祭祀的时候,不违背礼节,这样做了,就是孝“
这里,主要是指葬礼、祭礼,你若不当回事,或者太简略,是不孝。若是做得太过分,则陷于父母于不忠不义,也是不孝。
中国的节日,大部分都与祭祀有关的,清明、端午、中秋、冬至、小年,春节等,都需要按照礼的仪式,做相应的祭拜之事。也就是说,你再过节时,也要想着你的祖先也是要过节的。
(二)孝就是你自己要身体健康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就是孟懿子的儿子,也来问孝,孔子说,就是让父母只需要为你生病操心,意思是说,你先别问自己能为父母做点什么,首先能做到自己不要让父母为你操心,就是孝了,只有这个生病,偶尔是免不了的,你生病的时候,父母为你忧心,其他都不需要。从今天来说,你工作不用父母操心,找对象也不用父母操心,买房子也不用父母操心,不用父母为你拼爹,更不用担心你学坏吸毒什么的,对你的任何事情都放心,最多就是你生病的时候,忧心一下。你做到这些,那么恭喜你,你即使不用为父母做什么,你已经很孝了!
而现在的情况是,找工作需要父母找关系,可能父母一辈子没有送过礼,但在孩子找工作这个大事上,也开始送礼说小话。找对象,父母有没有操心?太有了,过年过节,回家的时候,被父母问到,你心里烦,父母是在关心你的终身大事啊!买房子,几乎都是父母拿首付,有的还付全款。也许有的人会说,自己刚参加工作哪里有钱啊?再说,父母也是情愿付出的,道理是这样的,你考虑过没有,父母操劳一辈子,赚点钱,是不是该享受一下,拿这个钱给你买房子,享受的钱就会没有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刚参加工作就有攀比心,父母尽力了给你买个车,你还觉得没有别人的高档,宁可走路也不开,嫌丢人,这样的心态,让父母多寒心!
有这样一个新闻,一位父亲辛苦地在太阳的曝晒下为工地搬砖头,而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却随意花费父亲用汗水换来的工资,不但任性要求父亲预支下月的工钱来买苹果手机,还到高级餐厅消费大餐,而这父亲却在工地上吃着茶水泡饭,那天正好是父亲节。
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为由损架子而不为也“
你的房子、车子、工作都需要父母操心,那么,你离孔子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的这个标准有多远呢?应该说十万八千里,因此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三)孝的本质是敬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这样告诉弟子“今天的孝子,说能让父母有衣食住行就算是孝了。那么犬马不是也能一样养老哺幼吗?如果没有敬,那么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不要光是认为给父母寄钱了,供父母吃好穿好就可了。应该做到既能养,还要能敬。有些年轻人认为自己比老人懂的多,轻视老人,没有敬心、敬意、敬礼,这也是不孝。
做到孝敬,应该做到三个方面:养父母之身。对父母的身体健康要时时懂得去关怀,我们要把他们当做小孩来关怀照顾。养父母之心。要时常关注父母想念我们的心情,常主动陪父母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养父母之志。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养父母之志。用自己的德行奉献社会,赢得人们的赞誉,这是父母最自豪的事情。
(四)对父母要保持和颜悦色
原文: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说,最难的是脸色!永远保持和颜悦色,那才是最难的!有事的时候,年轻人抢着干,不让老人操劳。有酒食,先为长者奉上,让长者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了么?这不算。
侍奉父母的时候,最难的是始终保持愉悦和婉的容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那才是最难的!
《礼记 祭义篇》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带着,别到处乱跑”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个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
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了没事干”。晚上12点,老母亲便从七楼跳下自杀了。
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次的“孝”,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
第二,孝敬父母的四个要点
(一)“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侍奉父母,看见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轻微婉转地劝谏。如果他们不听我的,不听就算了,还是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是不怨恨。
(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不要出远门,如果需要出,必须让父母明确知道你在哪,说去深圳,你不要跑去北京,说去北京,就不要其实在上海。总之,要父母随时能找到你,有需要你能赶回来。现代通信手段先进,不管去哪里,每天和父母通电话。
张居正补充一点“古之孝子,不登高,不临深,出必告,反必面”。就是你不要去等珠穆朗玛峰,不要跑到万丈深渊边上站着。不去做有危险的极限或探险运动,因为有危险,再怎么好玩,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丢下父母怎么办?
父母在,不远游。是让你从心底去爱父母,发自内心的去呵护父母。游必有方,是让你的所作所为,对得起父母对你的爱,对得起父母对你默默付出。
(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年就是指较长的一段时间。当他父亲在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她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他父亲合理的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可以说是很孝了。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痼弊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强,更健康,更聪明时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需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孙的事,应当改变”其实这样的孝,是强调子女对父亲的依从,是应该摒弃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历史的必然。
(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一方面因衰老而恐惧,来日不多,随时就可能子欲孝而亲不在,能不惧吗?
人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尤其是父母年纪大的时候。每过一年,父母又陪伴我们一年,父母还健在,这是高兴的事;同时,父母的年龄又长了一岁,身体不如从前那么健康了,是不是还能和我们长久地生活下去,心理很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