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13)

2020-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妙行如涣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言符合道义,这种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依靠那些值得亲近的人,亦可尊重并效法他。”

学习笔记:

 本章是有子有若讲的,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是信用,指我们要兑现的承诺、所守的信、或者所说的话。义是道义,合宜的意思。“复”朱子解释是践的意思,履行的意思。还有一种解释是复验的意思,可被反复推敲、检验,复守。结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所承诺出去的事情,所说出去的话,如果是符合道义的,合宜的,那么是可以去履行的,或者可以被反复验证、反复坚守的。反过来,如果我们所承诺的事情,做的决定,说的话,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可以不兑现,或者推翻。

《孟子•离娄篇》讲,“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圣人讲的话也不必一定要守信,在做的事情,也不必一定要坚持到底,关键是看是否符合道义。和这边的话意思差不多,就是讲,我们不能学了信,说到一定要做到。就不顾一切情况,是否合宜,是否符合道义,方向是否正确,情况是否有变,就死死的坚守。

这边有个案例,《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夫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去卫国,路过蒲地时,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孔子的弟子和蒲人打的很激烈,后来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只要你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走。”孔子与蒲人订立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从东门出去。孔子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所以,虽然信是儒家给到我们的做人做事要坚守的原则之一。的确作为人,一定要有诚信,所谓“凡出言,信为先”。但是,守信的背后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这个信本身是否符合德,符合道义,是否合宜。如果不合宜,是可以不需要坚守的。当然这个标准很难把握,一般的人,如果自身修为不好,可能会把这个道理作为不守信的借口,那就不好了。那究竟怎么把握呢,尤其在特别纠结的时候,不知对错的时候。可以用我们的良知,人人内在皆有良知、皆有真心,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掉所有的牵绊,面子之类的,用一颗清静的心去细细的观照、思量我们所发生的事情,那个正确而坚定的声音就会出来。但若自己清静不了,理不清,则可以去请教那些比我们更有修为的老师,同学。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部分:“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第一句讲,言必信,但首先必定要符合道义。而这句话讲,对人恭敬但要“近于礼”。如果恭敬却失礼了,就会招致耻辱。所以恭敬人也要按照礼节,才能远离耻辱。恭,首先自己要谦卑,自卑而尊人。但是,如果自己自卑尊人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礼度,没有了规矩,一味的表现谦卑,把人恭敬到天上去了,就反而是一种耻辱。既是辱人,也是自辱。

比如,一些老师或者名人,享有很高的社会名望、地位,但也许他的德行并没有那么高。但很多时候,人有从众心理,也不一定分的清真假,或者也想要巴结讨好,或者内在过于卑微,见到这样的大人物,甚至与他们相处,就会没了自我,开头闭口称人家大师,马上要拜师等,说一堆恭维的话,甚至卑躬屈膝,唯命是从。这样就失去礼度了,辱了自己,也辱了对方。真正的恭敬是一种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恭敬。而非失去自我的卑微。围炉夜话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正确的看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是一种智慧。坚守中道,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第三部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不失其亲”,朱子的解释,“因”当“依”字讲;“宗”当“主”字讲,以什么人为主。“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亦可以宗而主之矣”。宗与主都有效法、尊重的意思。因不失其亲,可以解释我们要依靠那些“不失”没有失去,“其亲”,其具有可被亲近的德行的人,李炳南老先生解释所亲之人应该是仁义之人。也就是前面讲的弟子七事中的“亲仁”的意思。如果我们所亲近的不是仁义之人,就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自己常常会有悔恨。

所以,与人交往,我们要“谨之始而虑其所终”,与人交往,一开始就要慎重,多多观察,并且不是一开始觉得他好就可以了,而是通过观察很多事,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中他的表现,才能更客观的了解。很多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好,但是慢慢发现,他根本不值得信赖,只是口头上讲的好而已。

“亦可宗也”,就是也可以被我们尊敬、效法。如果我们遇到了真正有德行的仁义之师、之友,不但要多多亲近,更加可以去尊敬和效法,乃至侍之以师,常随左右,亦可。就像孔子的很多弟子都是终身跟随。

这一章是有子在教我们如何做人:言语要守信,要有道义,要合宜;要恭敬人,但要符合礼节,不失分寸;要亲近仁义之人。

妙行2020.9.1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