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133
2020-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Mike回到自己
【每日分享】受害者、拯救者、孤绝者
人类自群居以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了受害者、拯救者和孤绝者,三种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生存策略模式。
受害者,不为自己的需要负责,当内在需要(如关注、爱等)没有得到满足,便会委屈、哭泣、难受、痛苦,常伴随这样的想法:没有人关心我/爱我,我感到委屈/受伤/孤独...,这是他们的错,等等。
然而,受害者未被满足的需要被累积后,怨恨也被累积,里面藏着一位暴君,爆发时充满对外的控诉:我痛苦,都是你的错!
受害者通过受害来祈求或控诉的方式来满足自己,这曾经使他受益过,但是谁能这样长久地去满足他?结果是:他的态度和方式把自己想要的推远。
拯救者,与受害者恰恰相反,他不忍心看到有人痛苦,愿意牺牲自己,做任何他能做到的事情来帮助他人,并伴随有心理的优越感;实质是拯救者不接纳自己的痛苦,通过主动付出的方式,换取被爱、被欣赏和认可。
但是拯救者不是万能的救世主,而是人,过度掏空自己,或付出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欣赏和认可,就会转变成受害者,感到难过,甚至愤怒,而去控诉对方。哪个健康的人愿意接受高高在上的拯救者?
孤绝者,当受害者和拯救者求而不得时,会陷入孤绝者,变得麻木、情感隔离而丧失生命力。
在家庭关系中,经常会被这些行为模式所支配,导致纠缠和共生。很多时候,迷失在模式里,我们忘记了背后真正的需要,这会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见当下的真实。
我们需要看见、接纳、表达当下的自己,为自己的需要负责,直接智慧满足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