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优秀作品荟萃哲学之光

马克思:劳动的四种异化形式

2022-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十四施无畏力

马克思是我们最熟悉的哲学家,他是一位伟大文字斗士,一生遭受了驱逐,穷困,疾病,丧子的痛苦,但仍然孜孜不倦地积累知识,著书立说。

在俄国,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取得了统治权。

今天聊聊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问题,主要有四种形式:

1.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所谓“劳动产品”异化,就是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

举个例子,厨师每天烧很多美味佳肴,但是自己吃不到;要吃也去员工食堂,享受不到“劳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

其他产品就更不用说了,制作出来的东西,其实对自己也没啥用;比方说生产机床的,机床对自己来说完全没用。

2.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首先讲一下“劳动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生产肉体需要的东西,生产精神需要的东西。

我们务必要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这样干起活来才有动力,才能陶醉其中,才能舒舒服服地赚钱。

劳动者自愿劳动,享受劳动的快乐过程,这是积极主动的,是自己所选择的。

劳动者被迫劳动,在工作过程中就感到万分痛苦;老板分配的任务,不得不做,做完了才能下班,才能领到薪水。

比方说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完全没有安全保障;纺织工人整天围着机器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

3.人与人相异化

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属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自己。

那么属于谁?当然属于老板。

“劳动过程”不属于自己,你想干多久就干多久是不可能的。

领导让你加班就加班,他觉得你能干12小时,就得干12小时。

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自己。

这就是在企业里面,造成内心不平衡的原因。

明明你最辛苦,然而领导总是干得比你少,拿得比你多;还有权利评价你的工作状态,甚至进而评价你这个人。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4.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什么是“类本质”?

“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地生产劳动。

“劳动生产”本来是自愿从事的活动;然而异化现象发生了,劳动就沦为谋生的手段了。

比方说木匠做家具,自愿做一把精美的椅子供自己使用,这个“劳动过程”让他快乐。

然而,当“制作家具"成为木匠不得不做的任务;“制作家具”就成为了木匠谋生的手段,性质显然就不同了。

“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奴役人的工具,人的劳动就变得不自由,自然就不快乐。

还有做程序员的,每天围着电脑转;究竟是电脑为人服务,还是人为电脑服务呢?

马克思代表了劳动者的利益,所以他的思想给老板看到,势必是不赞成,甚至是不舒服的。

人的生产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应该在“劳动过程”中,感到幸福,满足与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