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新生读书

重读《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13 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2019-05-24  本文已影响16人  greenorchid

这一篇文章也是干货满满。其实这就是他这部书的重中之重。

文章框架结构:

升级操作系统,其实就是概念和方法论。

通过各种例子讲述了概念的重要性:

自己的学习成功,因为掌握了概念

创业不成功,因为没掌握概念

有毒的概念应该废弃

三个新的概念:聪明、固守型和进取型

关于压力的两个概念引发的不同结果

总结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真的有必要随时注意概念。

这本书里提出的概念,背诵下来,再去理解。

其他任何场合提到的概念,尽量花时间去背诵。

读书笔记:

我们的大脑里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统,它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地、持续地升级。而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构成,我们要持续升级的只不过是:

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

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所谓的“独立思考”

—— 少有人真正拥有的高级能力 —— 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

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

在这一点上,我非常幸运—— 有个在图书馆工作的母亲。刚上初一的时候,母亲花了几分钟教我如何阅读教科书:

你看,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

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这其实是学习任何概念的方法论啊!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领回来教材,第一件事儿不是去“包书皮”,而是把每一章的重要概念都抄一遍,随后直接死记硬背到脑子里……

是否完全理解并不重要。那些将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用、练习等手段消化吸收的概念早已经一个字不差地记在脑子里,所以我可以随时调用,没有死记硬背过的人却不一定能随时调用—— 他们不去翻一下书断然想不起来完整具体的定义。

这个“可随时调用”很重要。这就好像信息放在内存里,还是硬盘里,抑或云端,对中央处理器来说(CPU)都是不一样的;别人要等到从云端下载到本地再处理,我却可以直接调用——这不仅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效率而大大提升的“累计应用次数”,这是看不见的差异,有着虽然完全看不见却又真真切切存在的巨大威力。

可由于那些老师要讲的重要概念其实在我脑子里属于“可随时调用”的信息,于是只要老师在讲重点的时候,我总是能很神奇地“被召唤回来”……

这听起来很玄,但解释很简单:

新生

那些之前属于“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相当于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了很多个“传感器”,一旦听到有人提到它们,因为熟悉,脑子里就会有反应。若是之前完全没有过死记硬背,那些概念在脑子里根本不存在,那么在走神的时候,即便有人在身边提到那个东西,大脑也全然不会有所反应。

慢慢我自己的岁数也大了,身边的朋友大多都有了孩子;没过几年这些孩子也开始上学了,我就会把自己的这点经历分享给已经当了家长的朋友们。虽然简单,可朋友们纷纷表示“触动很大”……没多久,他们再去接小朋友放学的时候,对话都是这样的了:

今天学了什么呀?

那xxx 是 yyy 吗?

那xxx 为什么不是 yyy 呀?

那yyy 有什么用处啊?

那我这么用yyy 可不可以啊?

今天有谁把yyy 用错了啊?

……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只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罢了。

在任何一个领域,对该领域中重要的概念无知,那就真的与白痴无异—— 这事儿跟“智商高低”全无关系。所以,学习就是让自己变聪明的过程,习得那个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琢磨清楚相关的方法论,就马上“不那么白痴了”。

我们的脑子里—— 就是我们操作系统里 —— 描述正确的、理解完整的概念和方法论越多,我们理解新概念、新方法论的速度越快,融会贯通能力也越强……理解速度快了,阅读速度放慢一点,效率可能更高呢。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判断某本书实在太好了的时候,会在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干脆朗读一遍的原因—— 有意放慢输入速度,可以让自己的操作系统处理的更为从容,更为充分。

在我眼里,聪明人是这样的:

他们脑子里有很多很多(起码足够多)清楚必要的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并不见得无所不能)

在我眼里,笨蛋是这样的:

他们脑子里充斥着各种乱七八糟莫名其妙的概念……方法论完全无从谈起。(并不见得处处平庸)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定义之下,“聪明”其实是可以习得的,也是可以不断进步的。

让我们学习两个小概念罢,体会一下瞬间改变生活的滋味。

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守型的(Be Good Type),一种是进取型的(Be Better Type)。这两种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做事的时候,关注的焦点不一样:

固守型的人(Be Good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的表现,更在意外界对那表现的看法;

进取型的人(Be Better Type)更关注自己当时有无进步,并不在意对外界的看法;

第一种人过分在意自己当时当刻的表现,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如果“感觉有可能做不好”,就直接不做了—— 省的丢人。第二种人常常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他们知道自己有可能做得并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进步,只要下一次比这一次更好,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更习惯于接受挑战,处理压力,更懂得积累的好处。

显而易见,第二种人的成长空间更大—— 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第一种人与第二种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更底层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概念不同:

固守型的人更倾向于相信智商是固定的;

固守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与努力相比天份更重要;

固守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命运多少是已经安排好的……

连变聪明都很简单啊:

只不过是不断清理自己的概念、扔掉该废弃的,不断吸收新的、有必要的概念,并且通过应用不断完善与那些概念相关的方法论。

研究者的结论是:

致命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

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

进取型的人,在压力下反倒可能更有动力,因为历史经验反复告诉他自己总会越来越好的……

问题在于,我们不是天生就属于某一个类型的,都是靠积累培养出来的取向。成为一个进取型的人,就是可习得、可积累的。

不断地对自己所掌握、所使用的概念进行审视,优化,对其更新换代,其实就是在“自主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

所谓的“成长”就是操作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

所谓的“重生”就是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节点;

所谓的“不断再生”就是我们意识到这些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必要性,于是给自己设置提醒模式,给自己发展自动更新模式的持续动力。(比如给自己设定每七年要有一次大的更新换代……)

只要你开始在意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它,而打磨操作系统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概念上来看,我不再使用含混的“价值观”之类的词去描述自己的思考方式与过程,我用我自己定义好并且反复打磨的概念:“操作系统”。然后,我知道构成操作系统的就两样东西:概念和方法论。然后整理出一整套打磨、更新、升级的方法论去维护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 这是个迭代的过程。

所谓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描述,就是这样的:

学会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论??

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被进一步打磨了?

这很重要,因为这样的描述使得“成长”多少可被量化—— “可量化”很重要,因为量化的结果是最好的反馈。成长从来都是需要过程的(常常是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有足够的反馈机制去激励。成长可量化了,它就有了足够的动力。而这本身,也是“成长与重生的方法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实践的深入,最终,你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触:

一切都是学识决定的。

1.切换关注焦点,是个特别重要的思考工具。 ↩

2.你相信什么这世界就给你什么……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