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金色梧桐贝壳小岛

陪儿“不停学”,不亦乐乎!

2020-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近墨者_8a3a

孩子们“停课不停学”,我也没收到复工的通知。平日间,一是工作不得方便,二是不想给他造成全家围堵的压抑氛围,我一般都不关心他的具体学业,主要负责陪他们玩耍。但行随时转,情因事变,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学习老师布置的古诗任务,我只能“出山”,给他们解诗。

我这一代的本地人,小时候的古诗文学习,受困于环境,主要都是囫囵吞枣式的背默,很多美诗妙文,精章彩句,一直不得理解。如若接着读书,或许能随着知识日涨、阅历渐丰而得其意、体其情。如果因其他原因而难以为学,则大多遗忘,后又俗事绕身,终难复学矣!况前者寡,后者众;乐其者少,苦其者多;至于幼时所学,耗费殆尽,甚为可惜!

我很幸运,成为能继续读书的十之二三,并且后来渐渐喜爱读一点古诗文,对一些较常见的名篇有些了解,给家中初学者解读一番,当做陪学还是可以的,为了让他们更全面的理解,或者也起一点督促的作用,就主动接过这差事。

孩子们的潜力真是个宝藏!我在讲之前,不敢多说,只是简单的解题、释意、析情,以背诵作为根本。怕说多了他们记不住,理解不了,反受我害。意料之外的是他们觉得我说的不错,大概是和他们老师的方法有些不同,又或者感觉新奇,总之,求知欲被调动了起来。我也有点兴奋了,想使出浑身解数,就开始“知人论世”,接着“缘景明情”,甚至“以意逆志”起来。由当时历史,至诗人际遇,再到创作环境,讲内容,述情感,指手法,明风格,不亦乐乎!

两个大孩子就像“海绵宝宝”一样,有着超强的吸收能力。我试着问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以为会难答出来,却没想到小瞧了他们。如我问《登幽州台歌》前两句除了对贤明君主的期望还有什么?“怀才不遇”,其中一个立刻说道。我问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夜阑卧听”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什么状态?“内心忧愁,一夜没睡。”另一个说。我又问“虚实结合”这个词听没听过?儿子说:“《春江花月夜》里面好像有。”我惊为天人!看样子平时我介绍他看的东西,这小子没忘啊!

我一口气说了五首,然后检查他们背诵,效果很好。平时那种半天都背不了的情况没了,理解后记忆就是好啊!

过后,我自己反思了。我一直以以前的眼光去看现在的孩子,是我的裹足不前。今后,我得多用功啊!

其实,读书就是从“读厚”到“读薄”的过程,这是我高中时的一位老师说过的一句关于学习方法的话,我一直深以为然,并恪自遵守。先行“博观”,达到一定的量,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自然能“约取”。我也总是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能看皆看地一路走来,读着读着,很多以前难以理解的东西自然而然就有着自己的体会了。同时,这一路的阅读由开始的任务,再到有趣,再至习惯,最后就成了爱好。我并不是爱好读书,也不认为很多人说爱好是真心之言。我这代人,大多是因为需要从读书里找到出路,甚至说改变命运也不为过。那时确是太苦,很多人都只有读书,考上师范,拿上所谓“铁饭碗”,才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所以,我们那时最聪明最刻苦的学生都上了师范,读高中的都是二流三流,只是时代变幻超出我们所有人的认知,我们这群二流三流后来很多读了大学。我现在依然能碰到很多原来的一流学子,大多都在教书育人,也大多是骨干教师。他们教育孩子,是孩子的幸事!

我把“读厚”和“读薄”的道理也告诉了孩子们,让他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有丰富的笔记。他们有着时代的背景帮助,寻找资料太过方便,手机、电脑、图书馆都能获取,只是我们需要陪伴他们,帮他们克服贪玩习性就好。

这个过程,也是教学相长,自己也受益匪浅,何乐不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