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4.28 鲁国军制从“乙模式”向“

2024-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笔者这里所谓“襄公在位初期”是指从襄公元年(前572)到襄公十年(前563)之间的这个阶段,也即襄公十一年“作三军”之前的历史。只有完全理解这十年内鲁国所面临内政及邦际关系的变化,才能真正明白鲁国突破原有格局从“两军制”改为“三军制”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如前文介绍,这十年间鲁国的卿序变化是非常平稳的,仅有襄公五年(前568)底季文子的去世导致季、孟之间排序和职责易位。同样这一阶段的军行也相对稳定,这一局面恰恰是忙于与楚国围绕郑国这一据点展开反复争夺的盟主晋国所迫切需要的。先来看这个阶段六卿的变化:

鲁襄公初年六卿格局变化情况

    如前文介绍,季、孟两家从卿序上面牢牢把持住拥有实权的大司徒和大司马两职,分别主导了内政和外交、军事权力。

    但是这一阶段两军军行的变化情况就复杂了。如果按照过去的规律,应该是季、孟两家轮掌右军,而两家扶持的裙带关系叔孙、臧孙掌左军,也即:

设想沿用“乙模式”下鲁国两军将、佐配置

    但是仔细想一下,在刚刚发生过“叔孙侨如之乱”的鲁国这种安排真的有可能实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笔者前文用了较大笔墨介绍过除了季、孟和大宗伯之外三卿各自的背景。首先叔孙氏本质上是穆姜一派的铁杆势力,如果成功驱逐季、孟那么叔孙氏可能会长期掌控鲁国政权,到时候受益的是其整个家族包括家臣团和所有下属。即便叔孙豹得益于家主易手而有机会回到鲁国,但是单就叔孙豹个人的背景而言,其已经在齐国生活了三十几年,成为世袭卿士“国氏”的女婿且育有二子,所以叔孙豹的齐国背景绝不弱于其被流放的兄长叔孙侨如。到此为止暂时还不简单能说目前叔孙氏就已经成为季、孟的铁杆支持者。

    再看臧孙一家的背景,尽管臧氏拥有文仲、宣叔“二勋”的光环,且历史上一直对季、孟多有提携,但臧孙纥作为穆姜的养子,其立场完全取决于当初两派对决的结果,而非天然成为“尊晋”路线的支持者。由于穆姜迟至襄公九年(前564)才最终去世,所以是否把臧孙纳入当权一派的小圈子还有待观察,看其是否仍有二心。

    当然如果公孙婴齐(子叔声伯)还继续活着,那么上述两人就都不成问题。由于声伯在叔孙侨如勾结晋郤犨的夺权事件中立场鲜明地维护了季孙,所以子叔氏完全可以被认为是可以信赖的家族。这样即便季孙由于年长无法随军出战,但只要有仲孙蔑和子叔声伯分别坐镇右、左两军,那么潜在的反对势力就无法兴风作浪。

    不过现在问题在于由于成公末年的几次沉重的兵役和变乱造成的压力,造成公孙婴齐意外地早逝,所以两军将、佐的设置绝对不能出现季、孟领一军,而叔孙、臧孙领另一军的对立局面。否则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剧变,则齐国可通过派回东门氏、叔孙氏等流亡势力勾结穆姜、臧氏和公子鉏等再次发动政变,消灭“尊晋”一派仍然易如反掌。

    那么这个阶段比较合理的军行应该是怎样配置的呢?再来参考以下模式:

设想“甲模式”下鲁国两军将、佐配置

     也就是说,最核心的季、孟两家各自统帅一军,季孙为上卿则仲孙统帅左军,仲孙为上卿则季孙统帅左军。这样叔孙、臧孙都只是各自的助手,一旦有事两军出动一军,则季、孟两家永远有一个人留守主持大局。此安排理论上讲堪称万全,但是实操上面确实还面临不少困难。因为季孙行父已经年迈,且受到曾经被晋人拘于苕丘之变的刺激,返回鲁国后就拒绝再次出境直到其去世。这样正值壮年的仲孙蔑就不得不一度长期保持领兵在外的状态,即便两军轮换动员,他这个主帅也始终保持在前线的高压状态,直到季文子去世、年轻的季孙宿接任司马才得以息肩。

    这种两军将、佐配置的变更,即笔者在本系列文章一开头的“切入点”曾经分析过的从将、佐按照卿序依次排列的所谓“乙模式”,转换为以两位军将为主、军佐为辅的“甲模式”:

“乙模式”下鲁国两军将、佐

     对比之下:

“甲模式”下鲁国两军将、佐

    这种“甲模式”不仅仅适用于襄公初年的这段历史,更是自从襄公十一年(前562)起的“三军制”下通行的模式,此乃后话。

    不过鲁国军制从乙模式转换为甲模式的具体时间没有被记载下来,大致应该在成公十八年末到襄公元年左右,基于当时的几场战役而逐渐成型。此我们下文将通过逐年整理襄公初年历次军事动员和将、佐配置的记载予以论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