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气”不玄乎,弄错了就丢大了!
闺蜜在天津念书的时候就一直在做茶,因为是勐海去的人,所以在圈子里还是有一些知名度,有一次,朋友带她去一个“大师”家喝茶,大师一听她是勐海人,仿佛找到了知音,拿了一泡二十年的老茶开泡请她喝,然后开始给她讲茶,说“这茶茶气真是好啊,我后背都出汗了”,闺蜜一时尴尬,又不想冷场只好喏喏“能和您一起喝茶,我也紧张得后背都湿了呢……”
讲这个故事呢,我当然不是要否认大师懂茶,也没有企图否定茶气的存在,重点是不懂就不懂嘛,茶气是什么鬼,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吗?就算体会得到,大家的感受都应该一样吗?
对于茶鲜森这种实事求是的新一代茶人来说,这种问题当然不会人与亦云,这不,前两天还在群里展开了一个严肃的讨论,接下来,我就综合各方发言,简单跟茶友们汇报一下。
气、韵二字,在中国的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和重视,几乎成为评价事物的最高标准境界。酒有酒气,但不能只有酒气,好的酒一定要有金石气,书画有书气——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筍气,但以士气为上,那么茶气又是什么?
一,要理解茶气,我们不妨先聊聊人气。
人体的气,首先,来源于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也就是父母给的“精”,我们称之为“元气”;其次,来源于后天的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我们称之为“地气”;最后,再加上我们呼吸的自然界的清气(“天气”), 三气合一,我们称之为“人气”,也就是日常泛指的“气”!
世人皆有气,再因组成它的气的阴阳、强弱、清浊、正邪等的不同,所以气亦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常听身边的朋友说自己跟某某气场不对,不容易相处,亦或是夸赞某人气场很强,非常容易感染人……特别对于身体敏感的人来说,感知环境和他人的“气场”相对就要容易很多,但想要感受自身的气,知道自身真气的运行方向和路径,却非常人所能。这种情况,不仅需要自己有一个身体很健康的体魄(气血充盈),往往还需要借助一些禅定的方法,完全属于更高一个层次的体验。(关于这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老师有很多诸如“物理学步入禅境”、“禅定与真气”、“量子意识”等文章有详细讨论)
二,茶气同人的气一样,也因受了天、地、元等不同“物质”的滋养而各有不同!
但是!千万注意!!茶气≠滋味!!!
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气味是用鼻子可以闻到的味道和用舌头可以尝到的滋味,在喝茶的体验中,这是比较容易感知的部分,多数人对茶气的理解更多也还是围绕着滋味的浓强以及这些物质对身体的作用来谈,并没有确指到“气”的范畴。
如果从中医按药物“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的能效分析层面去分析茶叶,茶叶的口感和滋味,包括香气,就相当于今天我们能够理解的化学成分;而气则是有别于物质层面的一种客观存在,作为药物,有的药主要使用药物的味,有的药,主要使用的是药物的气。
也就是说,我们平日里所说的苦涩浓强,实际上指的是茶叶的化学成分(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等)对口腔的刺激,而不是气!属于气的部分,应该是指的茶性的寒、热或是温、凉。因此,我们喝生茶、新茶的时候说的茶气,应该指的是寒气,喝刚初堆的熟茶的时候说的气,应该是热气,而老熟茶和老生茶又是温性的气,况且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不同季节,不同的身体状况,适配的又是不同的气,所以一味只以"气足"为茶好的评价标准不免过于片面。
三,茶气足的表现是什么?
打嗝?还是冒汗?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在日常茶饮中,我们常听茶友说,茶气足,以满头大汗为证,可满头大汗实为泄的一种,滋味过重或茶气较弱都可发汗。不同于冬日的一碗羊肉汤,真正是热气充盈而发热,反而味薄而淡。以今年我们卖得最好的一款“黑美人”来说,她就是一款令人发热的茶,起初我只是觉得这款茶香甜可口,韵味持久,汤感粘滑饱满,适口性高,比较适合做口粮茶,没有想到的是,收到茶叶后的茶友们,纷纷发来激动人心的喝后感,强调的都是我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热感”!一时之间,我更加确信,滋味和茶气真的完全是两码事。
有的茶友喜欢用打嗝来证明茶气足,更有甚者,一泡茶下来嗝声如雷,翻云复雨,可实际上,喝茶打嗝是胃气上逆的症状,是胃气瘀滞或胃寒的表现。胃气应该是下行的,胃气要下顺,要通。也许是因为茶太寒,当然,也可能是太热,总之过了那个度,胃受不了所以胃气上逆,警告你一下,也可能是因为喝的太快,或者太多,胃一下子消化不了,所以上逆,通知你够了,不喝了,就好像饭吃饱了也打嗝,你就知道,嗯,够了!
小的时候,我爸就常说“饭胀日脓包”,形容的就是我不懂自我感知,无法控制自我行为,饱了还要继续吃的傻样,想如今,知道了大家都是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四,怎么样才能感受到茶气?
当然,对于我来说,有关茶气的问题自己还一直处于学习的状态,以前我从不轻谈茶气,就怕讲的太玄,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又限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暂时无法准确感知茶友们对茶气,对热气的描述与体会,所以一直未能与大家交流。就连现在,也只是具备了一些关于茶气的理论知识,但也非常感谢愿意与我探讨,并且给予我帮助茶友和老中医、道医们,毕竟,我也不是一般的烦人。
毕竟,要想感受到茶气,不仅需要一副很好地身体,还需要极其安静的内心。想象一下,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能注意到自己呼吸的有几人?更别说能关注到自己气血的流动。连自己的气血都关注不到,又何谈关注食物的“气”呢?我们生活在一个繁忙的尘世之中,需要我们关注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多到我们忽略了心只有拳头那么大,从而舍弃了自己。而学茶,识气在我看来,就是走上拾回自己第一步。
关于打坐、站桩之类的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方法,我会开始尝试,不断地体验和学习,经验和体会自然会继续地跟茶友们分享,希望以我之身,以我之眼,带你体会不一样的茶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