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幼儿园亲子阅读之《谁偷了我的三明治?》

2021-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登登一君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684天。


一个叫马宁的一年级小学生,有一天发现三明治离奇失踪,于是一场校园侦破大案就此展开。这会为爸爸妈妈们带来怎样的提示?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像马宁一样勤于思考,又敢于钻研呢?

一起看一下这本《谁偷了我的三明治》,一个三明治引发的校园侦探故事。书里面虽然都是图画,但是讲述的是一个逻辑严谨的故事。情节也比较复杂,我们看书的厚度,把它读完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那么这本书对孩子的专注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就要比看薄薄的绘本要高多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马宁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出版社也把适读年龄定在了七岁。其实更小的宝宝也愿意来读喔!

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作者安德烈·马鲁瓦在学校里的一次分享。当天的分享主题是如何创作一部侦探小说,于是他就问小学生们,能不能帮他想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侦探故事的开头呢?学生们刚开始一脸茫然。后来一个老师说去年的时候啊,学校里曾经有人偷吃过三明治,这下学生们都来劲儿了。不停地问老师,最后凶手抓到了吗?凶手是怎么抓到的?凶手的身份是谁呀?安德烈点马鲁瓦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特别棒的开头,他回家就开始创作一个三明治失窃案的故事,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故事里的小主人公马宁发现三明治不见了之后,下决心要查出到底是谁干的。不仅列了清单,自己发明了各种捉凶方法,不断分析排除再分析再排除。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小时候常听到的一句话: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是现在却经常有爸爸妈妈感叹现在的孩子那种钻研的精神到底哪去了呢?

其实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这股劲儿呢,我们是似曾相识的。还记得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是怎么努力奋斗的吗?他们发现了玩具上的一个机关之后会怎么做?他们想要知道一个盒子里装了什么东西的时候会怎么做,他们为了能吃到一样零食会怎么做。

每一次分析线索的“破案”过程都可能会为孩子们带来一个好的结果,这就创造了一个循环,让他们觉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不枯燥,还是一件特别好玩儿的事情。这为他们带来了一种优势,那就是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看见事情背后的逻辑和线索。

其实孩子小时候这些“不为人知”的探索,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评判,放下限制。孩子从这个过程中接收到的价值是超出我们想象的。那为什么孩子越长越大,反而不像小时候那样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了呢?可能有这几个心理原因吧。

一是孩子自主探索的愿望被打击了。比如孩子想要自己下楼梯,我们可能会觉得危险。想要自己上楼而我们又觉得慢,所以就抱吧。孩子想要自己用餐具吃饭,我们会觉得搞的到处都是,干脆9喂吧。孩子想去旁边那条没走过的路走走看,我们觉得哪有这个时间,不行啊。这会让孩子觉得我自己去做去想去尝试,这些都是不好的。我爸妈会不高兴,甚至于可能是危险的。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被动,等待大人去安排,渐渐失去了自己去探索的动力。

二是孩子问“为什么”的愿望被打压了。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会突然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而且能问上一串儿。如果孩子问的时候我们表现出不耐烦,那孩子的求知欲就会被打压,时间久了也就不敢再发问了。

三是孩子被强加的任务越来越多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觉得孩子需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学校布置的作业,还是课外班的任务,还是父母添加的额外功课。这些内容如果距离孩子的兴趣越来越远,如果孩子越来越多地被要求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动力去做,那么自然就会对周围的这些事都失去兴趣了。如果任务多到自己无法承担,那孩子就会自暴自弃,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那么,既然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得赶紧调整和补救,我们要怎么做呢?

一是允许孩子对一切好奇,允许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儿。自己做决定,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也尽可能陪伴孩子,满足他们的探索愿望。

二是回应孩子的为什么,当孩子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说明孩子处于“逻辑思维敏感期”了。这时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发问的过程才是孩子享受的。我们只要针对问题如实作答就可以了,如果确实不知道答案,就真实地告诉孩子我不知道就行了。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翻书、上网、去博物馆,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就会学到这样一份态度。对于未知,真实的面对,敞开求知,勇敢探索,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找到答案。

三是让孩子去探索和自己有关的任务,允许孩子跟着兴趣走。小时候,当孩子搭积木,看书,画画的时候,如果孩子非常专注,说明孩子对这件事情有兴趣,千万别打断。长大一些给孩子选择兴趣班,听听孩子的想法,根据孩子的爱好去做选择。学业忙碌之余,也留出一些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些都可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

在这本书当中,三明治是小马宁他自己的。这本身就是个隐喻,孩子对自己想要搞清楚的事情绝不含糊,绝对有动力,绝对会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挡都挡不住。这是内在的动力。

书中马宁的爸爸妈妈在绘本里的表现也是一个暗示。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还有他们本身的钻研精神,这一点也会感染和影响孩子。所以不难看出,为什么小马宁可以有这样的一股钻劲儿,原来是受到了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我们要怎样为孩子读这本绘本呢?

一是不一定要一次读完,因为故事并不短,而书中有按照时间分章节。所以,如果每次阅读的时间有限,可以每次读一个章节留下悬念,下一次再揭晓答案。

二是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提问,确认孩子是否读懂了里面的某个细节或者线索。比如为什么马宁要在三明治保鲜袋上拴一根尼龙绳,另一边还要系个铃铛呢?或者通过提问引发孩子去观察和思考,比如马宁又觉得可能是校长拿了三明治。

三是书里面角色众多,爸爸妈妈可以尽情发挥,用粗细高低不同的声音分角色朗读。或者等孩子熟悉了绘本,和孩子一起分角色阅读。

受这本绘本启发,我们其实可以带孩子做好几件有意思的事儿。我们可以趁着孩子对侦探故事感兴趣,和孩子一起去玩一些可以寻找线索,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的游戏。如果孩子读完了绘本,对三明治产生了兴趣,我们当然也可以带孩子去制作各种三明治。当然,如果觉得做很麻烦,带孩子去认识和品尝三明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