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活解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4·13】——礼让的实质

2018-10-25  本文已影响211人  教育参悟人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群臣及百姓怎么能够尊礼呢(一说那群臣及百姓对你不讲礼,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感悟】

在古代,懂礼是人的重要修养之一,不知道礼仪,就会被看做野蛮人。做为国君,不能只凭法制律条文来治理天下,必须要以礼让为先。礼让的本质是敬,所有的礼节形式都是用来表达相互尊敬、理解的情感,恭敬谦逊的心情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

一、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我们研读历史,就能以史为鉴。周朝绵延八百五十六年,原因何在?孝悌和礼让。

1、孝的至诚感通

开国帝王周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周文王对他的父母非常孝顺,确实做到“晨则省,昏则定”。 如果父母的胃口不太好,他知道了之后,内心就会很着急。等吃得比较正常时,他才觉得宽慰。由于周文王做出这样的榜样,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地孝顺。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没有宽衣解带,帽子都没有摘下来。时时刻刻都在照顾他的父亲。由于这份孝心,“至诚感通”,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转了。

2、悌孝忠信

周文王的父亲王季有两位兄长,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 当泰伯,仲雍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父亲非常欢喜,觉得这个孙子是圣主之相。 泰伯跟仲雍两个人就相约,以父亲生病的名义上山采药。这样一上山,就再也没有回来,把天下让给了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位给周文王。而泰伯和仲雍这种作法是尽到了孝心,因为他要让父亲放心做事,不希望父亲因为他们两兄弟而有所顾忌,而没有传位给他的弟弟王季。这一让成全了父亲的心意。也成全了兄弟的情义,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么事可以令兄弟不和? 这种尽孝、尽悌、又尽忠。上行下效,周朝人民就以这些圣贤人为榜样。

3、导德齐礼

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年纪还小,成王的叔叔周公辅政,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即使是春秋战国,那一些诸侯国,其实都是周朝的周天子分封的,而到西周末年,包括东周,周天子实力弱了,诸侯王一个个就厉害起来了。但是,因为礼义廉耻还没有完全丧尽,在名义上,大家还是奉周天子为尊,直到秦推崇法家,才取代了周。

二、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秦并六国平话》中有一首诗:“祖舜宗尧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意思是:效法尧舜以礼让治天下就能达致天下太平,秦始皇为什么要使苍生受苦(指修长城事)呢?他不知道最终祸乱起于国内,白白建造防范外族的万里长城了。

秦朝将大分裂的诸多国家统一起来,采用的法家思想达到极致,但建国只有16年就被推翻了,正所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物极必反!开国之后最应该做的其实是休养生息、凝聚民心,恢复生产经济的阶段。但是秦朝统治者却采用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大兴民力或者穷奢极欲的扩张,动用民力过猛,拿民生问题不当回事。秦二世又是个昏君,任赵高这个大奸臣掌权,国家怎么能不速亡呢?

君臣之间有固定的礼仪,不矫枉,也不僭越,各自安于自己的名。国君如果能以礼让治国,在一言一行之间讲究威仪,给天下做示范,处理事情,都出于内心的公正,这样的垂范,足以做为天下人的训诫,这样的诚意,足以感动天下善良之人。百官百姓,自然都会安分守己,相互鼓励,克行礼制,国家的纲纪便可规正,风俗便可淳朴,治国还有什么难的呢?

常有人批评权力的傲慢,统治者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傲慢骄横,或做什么事情都只是做做样子,完全没有爱民真心,那就失去了礼让的本质,即使样子做得再华丽,也不能掩饰内心的鄙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必然导致“水能覆舟”的惨剧。

个人与祖国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祖国兴亡,我有责任。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80章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谢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