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甲骨简牍”第七弹|以民国宿儒为鉴
本文属于【文行忠信】系列文章,作者宗伯正曜,转载请注明。
近来吹捧甲骨殷墟的学者日渐泛滥,把这一伪学吹嘘成绝学,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选题发布,这群学者身在高位,德卑智愚,传播伪学的程度更广泛更深远,故此为害更严重。我知其强大,不得不争。
君子无争心非怯,
义毋茍世我独行。
疾风霜雪全不畏,
冷看狐鼠作豺声。
正文
清末民国,人才凋零,按照古儒学品阶划分,只有四位号称宿儒的人或许达到“粗通”阶段:康南海(有为)、章太炎(炳麟)、杨板仓(昌济)、菊叟(寿怀鉴,字镜吾)。
另外鲁迅、陈鹤寿(寅恪)大致在不通至粗通之间,其余学者并非没有才华,只因不属于古文诗史专业而已。康章等勉强算得上粗通,放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足称也。这六位学者是民国古文史水平最高的人,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可以作为判别甲骨文真伪的镜子。
他们对甲骨文的态度非常直观,要么深恶痛绝,指斥其非;要么根本闭口不谈,不屑一顾。
康有为
1、 康氏之见
康氏认为,古钟鼎文全是汉代刘歆等人伪造,青铜器是伪造古物,甲骨文同样是伪造的赝品。
宗伯正曜评注:
康南海的看法非常准确。汉朝刘歆曾经伪造经书。钟鼎文与青铜器确实属于赝品。
古往今来,所有伪造成名的学者都有一个特征,即常常具有颠覆历史的重大发现。这些所谓的发现漏洞百出,骗子就是骗不懂的人。世人积累不足,难以辨别。
重大造假事件如刘歆发现先秦经书,日本专家藤村新一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罗振玉自己创造了一个考古新时代:发现殷墟甲骨、敦煌文书、汉晋木简、齐鲁封泥云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章太炎
2、章氏之见
【引】章太炎不承认甲骨文理由有四:一,龟甲刻文不见于经史;二,龟甲乃速朽之物,焉能埋于地下三千多年不腐烂;三,甲骨文易作伪;四,罗振玉非贞信之人,他流传的文字也不可信。(引自安阳网-安阳日报《章太炎与甲骨文》。)
宗伯正曜评注:
章太炎先生的看法固真知灼见。然而不通古文雅言,无法提出更多证据。
3、板、菊、鲁、陈
板、菊、鲁、陈对甲骨文则不屑一顾,根本不谈。这与当时其他学者如郭沫若等对甲骨文趋之若鹜的态度完全迥异,对于有风骨的文人来说,甲骨文这种低级造假行为太过可耻。郭氏等不是古文学者,不知辨别真伪。
4、跨界学者之见不足征
通过不同层次的学者群体,可以作为判断甲骨文真伪的一个旁证。
古文水平高深的人都认为甲骨文属于伪造。
古文水平低的人都认为甲骨文是真的。
由此可知,古文水平是辨别甲骨文篡伪的关键标准。
看不出甲骨文属于造假的人,都是一些书画、金石、考古等方面的跨界学者。跨界学者缺乏基本古文史常识,不能辨别古代文字之真伪。
5、辨别甲骨文造假的一个标准
标准就是学通四书五经。
学通经史,就能分辨很多考古造假的情况,如甲骨文、简牍、各种青铜器、古墓。假如通晓雅言,更加容易分辨这些假冒伪劣。
文学需要天赋。除了某些天才之外,学到粗通大约需要30年以上,并且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例如蒲松龄学了一辈子,写出了《聊斋志异》等著作,依然是不通。
6、解鲁迅诗《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的诗眼是“挈妇将雏”,语出《新序·节士》“鲍焦衣弊肤见,挈畚将蔬,遇子贡将于道”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甘于贫困与为国而忧的心情。
鲍焦是周朝时期的隐士,他因不满时政,廉洁自守,遁入山林,抱树而死。成语典故“抱木而死”就是指鲍焦为节殉死的古史。鲁迅先生用鲍焦的典故表达自己饰行非世,坚持操守的志向。
这首诗虽然名叫“无题”,但是实际上真正题目就是“守节”,坚守一个读书人的节操。后世学者把这句话当成鲁迅先生“揭示生活困难”的牢骚之语,并且解释“妇、雏”指鲁迅夫人许广平和幼儿周海婴。这种解释疏于“指实与浮于文字表面”,古文知识与学识积累不足,没有理解鲁迅先生的诗意。
郭沫若
7、我与郭沫若先生的仿作
郭沫若先生曾经仿照《无题》作诗一首《归国杂吟》,郭诗以“投笔从戎”为诗意。我也仿照《无题》作诗一首《送疫神》,以“仁廉、兼爱”为诗意,水平有限,请各位学者多多批评指正。
郭沫若|《归国杂吟》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
宗伯正曜|《送疫神》
观于社疫惑乱时,食妇饮雏患履丝。
社稷多难士抆泪,憎愠戾疠擎旒旗。
众志成城攘蜮鬼,百川归流赫旅诗。
崇德耻恶施仁政,无谄无骄共裘衣。
注解:
食、饮: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此也。
履丝: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
赫旅诗:《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无谄无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共裘衣: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结尾
现代中国教育体系完全抛弃了古代经学,使得普通学者再也难以达到通晓古文的程度,人们不懂古文、不知古史、不通古礼,间接造成了社科伪学术流行的现状。冀求国家培养一批学习古文的士子,以免造成传统文化之断流。
炮轰甲简系列
《“甲骨文”是百年来最大的一场赝品秀》
《讨甲骨简牍篡伪檄》
《炮轰“甲骨简牍”第一弹|16万甲骨就是最确凿的造假证据》
《炮轰“甲骨简牍”第二弹|“殷墟考古”之弥天硬伤》
《炮轰“甲骨简牍”第三弹|杂谈·学立千仞诎累害》
《炮轰“甲骨简牍”第四弹|碳-14造假及日本“伪造考古文物案”》
《炮轰“甲骨简牍”第五弹|甲骨祖宗-造假学商罗振玉》
《炮轰“甲骨简牍”第六弹|甲骨文与圣旨孰重》
《炮轰“甲骨简牍”第七弹|以民国宿儒为鉴》
作者简介:
宗伯正曜,字翼云,号大仆,参周宗伯学弟子。治学师从先师孔子(尊号鲁姬丘子、子姬孔子),立身师从先师卧农先生(诸葛孔明,名亮),上古参周宗伯经学(古文经学)师从宗伯牖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