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诗集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创作之路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非飞羽宇

文字|非飞羽宇

排版|非飞羽宇

配图|网      络

豆瓣评分:9.0分

本期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由路遥先生所著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是路遥先生于1991年初冬至1992年初春,在医院病床上完成的。简单地说,它是《平凡的世界》一书的自序,回答了当时人们对他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诸多问题。

《早晨从中午开始》全书五十个小节,共五万多字,记录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有人这样描述道: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困难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

的确,从路遥萌生创作《平凡的世界》这个念头开始,至1988年5月25日完稿,漫长的岁月里,路遥几乎把他全部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这部作品上。也正是因为路遥的执著和坚持,以及对文学的尊重,才使得《平凡的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为那么多人喜爱和颂扬,在当代甚至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我曾经在知乎上分享过一篇关于书籍推荐的文章,当时无意识地把《平凡的世界》放在了首位,而这个细微的举动却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好评。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我想路遥先生以及《平凡的世界》无须再过多证明什么。路遥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他,已经做到了。

不过,路遥在完成这本随笔之后半年多,便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这距离他完成《平凡的世界》不过才刚刚过去三年半。对于一位作家来说,42岁原本有着无限创作的可能,为我们呈现更加优秀的作品。也许这就是人生,总会在期盼之余无情地剥离着什么。

0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982年路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生》面世,他也由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无数青年男女把路遥信奉为人生导师,亲朋好友借此攀权附贵。可是此时的路遥却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正如人们对他的质疑一样,《人生》是否将是他今后不可再逾越的巅峰。

他说,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路遥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于现状虽不致于湮没在日新月异的文学浪潮中,但曾经所有的荣誉却会被慢慢蚕食殆尽。于是路遥下定了一个决心,这个决心早在路遥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他要写一本规模宏大、长达百万字的小说。要知道,耗时一个月创作的《人生》不过十三万字,这就已经打乱了路遥的生活节奏,把他折腾得遍体鳞伤,百万级的小说那是何其艰难。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路遥陷入了迷茫之中,犹豫之际,他回到了故乡毛乌素那里的沙漠,感受自然的召唤,接受精神的沐浴和洗礼。

沙漠之行斩断了路遥的过去,人生的复位键已经按下,一切归零重新开始,进入蛰伏期的路遥默默地等待着凤凰涅槃的那一天。正如路遥所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现在这项事业已经被赋予了生命慢慢成形:三部,六卷,一百万字,近百个人物。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02、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开弓早已没有回头箭,庞大的工程,路遥自然要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与巨大的工作量。

第一,如何构思作品的写作手法。路遥深受中西方多位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再加上对中国当下文学环境的观察和思索,最后决定用现实主义手法构建《平凡的世界》。

第二,阅读大量书籍,学习和批判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三,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十年的跨度,加之中国正值进入转型期,这些都要求路遥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于是他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

第四,深入实际生活。故事可以编,但生活是编不得的,否则不合逻辑、不合生活常识的作品注定要成为他人口中的笑柄。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就是直接取材于路遥弟弟王天乐的经历。

最后,如何解决故事中的人物出卖,既避免“介绍式”的出场方式,又让人觉得顺其自然。路遥为此整整苦恼了一个冬天,最后利用王满银贩老鼠药的事件解决了这一难题。

以上准备阶段花费了路遥近乎三年的时间,三年里他未曾写下只言片语,一切依旧是零。不过正是得益于这三年的有目的性的付出,才让路遥在往后的创作中信手拈来。

真正的挑战终于拉开了帷幕。可是开篇就碰了硬钉子,因为思想过于勇猛导致三天的时间没有写出令人满意的开头。原来如今我们读起来如此轻松的语句,当年却是耗费这般气力。但对于路遥来说,漫长的冬天终将过去,温暖的春天已在不远的未来。

《平凡的世界》上中下三部,路遥分别选择在三个不同的地方进行创作,第一部选择了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原因之一便是为第三部的煤矿背景做铺垫,其次,艰苦的条件不致于消磨掉人的意志力。第二部路遥把创作的地点定在了黄土高原腹地中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县城,在此之前他先采访了西北工业大学,路遥几乎把书中所涉及的场景全部亲自考量了一遍。第三部出于对健康的考虑,路遥选择在环境比较舒适的榆林宾馆进行创作,是起点,亦是终点。

路遥说写作中最受折磨的是孤独,相比于此,钟爱却又匮乏的香烟和咖啡又算得了什么呢?三年的时间里,他远离家人和朋友,满眼望去,四周都是陌生的环境。思念之余,呆呆地注视着书桌上最显眼的女儿的照片。作为一个父亲,路遥怎会不感到伤心和自责,他内疚过,也弥补过,《平凡的世界》就是献给女儿最华丽的乐章。

同《人生》一样,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生活的作息时间完全颠覆了过来。虽然是一百万字的小说,但实际上不止是翻倍的工作量。初稿可以随意一些,但第二稿关乎到能否顺利出版,因此在抄写上必须工整认真,同时在遣词酌句上反复推敲。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路遥身体每况愈下,先是手指僵硬,体力不支,最后终于因为患上“亚热病”倒了下去。药越吃,病越重,有时被折磨得在地上翻来覆去却毫无办法。路遥第一次严肃地认识到了死亡,如果成了事实,将会是他毕生的遗憾。他此时才完成作品的三分之二,他不希望自己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或是导师柳青写《创业史》一样中道崩殂,抱憾终生。幸得著名中医张鹏举老先生的良方,才让路遥渡过此次难关。

03、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病初愈的路遥并未停下创作的步伐,为了这个目标,他已经放弃了太多的东西。现在距离这个梦想愈来愈近,情绪高昂之余不免多了一些紧张。准确的说,这种紧张感是一直存在的,写作之前担心能否顺利完成,第一部完稿时忧虑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待到《平凡的世界》顺利出版时,却依旧恐慌它能否得到大家的喜爱。的确,因为这部书基本用所谓“传统”的手法表现,和当时的文学潮流背逆,另外漫长的文字对于出版社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被隐匿多深都会散发着光芒,当时《花城》杂志的副主编射望新先生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女士,他们接过了这本书稿,使它能及时面世。在一九八八年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经开始连播《平凡的世界》,六年的光阴和付出总算没有浪费。

不过,当时路遥并未完全创作完毕,距离终点的横线只有几步之遥。终于,1988年5月25日,一个让路遥记忆深刻的日子,至此他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那一刻,路遥把手中那支在纸上滚动无数次的圆珠笔扔出了窗外。此时他已两鬓斑白,憔悴不堪。

一九九一年三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是对路遥最好的认可与褒奖。

《平凡的世界》,一段不平凡的创作之路,它让我们认识了书本之外的路遥,也让我们见证了那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路遥!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公众H:读书之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