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自我成长

2018-12-26  本文已影响12人  幻无名

以前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有一位退休的老人自己一人独自居住,老人家附近有一个公园,有一群熊孩子经常在中午的时候在公园里玩耍,大吵大闹,老人有午休的习惯,因为这群熊孩子的吵闹,所以老人根本睡不着。他知道如果直接去跟这群熊孩子说,希望他们不要在大中午的时候大吵大闹,他们不太可能会乖乖听他的话,于是,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某天中午熊孩子们在公园玩耍的时候,老人过去和其中的孩子王说,因为自己独自一人居住,所以平时生活很冷清,看到你们这边玩的如此热闹,我心里非常高兴,所以希望你们以后每天都来这里玩,为了奖励你们每天来这里玩,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五颗糖果。说着,便给这群孩子每人发了五颗糖,孩子们都非常高兴,表示很乐意每天来这里玩。

就这样过了一周,这天老人给孩子们发糖的时候,抱歉的告诉他们因为自己最近生活比较拮据,所以以后每天只能给每人发三颗糖了。孩子们虽然对此不太高兴,但也只能接受了,这之后又过了一周。

老人这天无奈的表示,自己已经无法给他们每人每天三颗糖了,但是还是非常希望这群孩子以后也能每天来这边玩耍。这次孩子们表示无法接受,凭什么你一颗糖都不给,还要我们每天来这边玩?我们又不傻。孩子们表示自己的愤怒之后,就立刻离开了公园,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这个故事里,老人巧妙的替换了支持孩子们来公园的理由,孩子们原本来公园里玩,纯粹是觉得公园里好玩。老人却给了孩子们另外一个理由——每天来公园里玩可以获得糖果。然后,当这个理由成为主要支撑孩子们来公园里玩的时候,再把这个激励给消除,这时因为孩子们来公园的理由没有了,加上对老人不守承诺的愤怒,所以就再也不踏足公园一步了。

如果你希望某个人去做某件事,如果你希望他赶紧去做并且做好,那么的确奖励越大越好,可是如果你希望他能以后继续自主自愿的继续去做,那么你就得注意好奖励的分寸了。

因为奖励太大,奖励本身会成为他做某件事的主导因素,以后一旦奖励没有了或是变小了,他就不会认真去做,亦或是根本不做这件事了。比如,如果你想让某个小朋友喜欢上看书,如果你告诉他每看完一本书就奖励一百块,这个孩子的确会非常主动去看书,但是这不是因为他喜欢看书,而是为了看完书之后得到的奖励,至于书的内容本身能带来什么收获,这个孩子多半完全不会去考虑,也很难喜欢上去看书,因为看书对他而言纯粹是完成任务,获得奖励。以后一旦没有奖励了,看书也自然不会继续下去,我想这并不是你的初衷。

而正确的做法是,给予这个孩子一点点激励,让他去看书,而这个奖励又不足以成为他认真看书的理由,既然外部诱因无法成为他看书的理由,他就会潜意识的从自身上面找理由,是不是我自己有点喜欢看书,我才去看书的,如果不是的话,我为什么要去看书呢?这样渐渐的,内部自我将成为他读书的理由,这会促使他主动的去看更多的书。

人做某件事一般都是有原因的,构成原因的要素一般是来自于自我和外部诱因,一般会由某一方起主导作用。在上面的故事里,最初对孩子们来说,起主导作用的是源于自己本身的——觉得公园里好玩。后面老人给予了孩子们奖励——每天五颗糖,从而使得外部诱因成了主导原因,内在原因的作用被削弱了。所以当老人把这个外部激励撤销的时候,孩子们就没有了继续来公园玩耍的理由,老人也因此达到了他的目的。

人做事情往往喜欢给自己找理由,也就是自我归因,而对于把原因归于外或是内,其实是会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倾向,所以当把事情做砸之后,往往会找各种借口,把出错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而如果把事情做好之后,又会习惯性的认为这完全是自己的功劳。而对于别人,则往往采取想反的态度,所以人一般都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最好采取这样的归因原则:对于某人做的不太好的事情,把原因归于外部;做的好的事情,归于某人的内在自我。比如,约好的时间,某人却迟到了,你认为他迟到是因为路上堵车了,而不是说他是有意晚来的;关系良好的伴侣之间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而那些关系不好的则经常采用相反的态度。

自我归因经常会造成“自我预言的实现”,这可能会成为“扭曲现实”的力量。有个故事,大概说的是某个人开车经过荒郊野外的时候,轮胎爆胎了,又没有工具换轮胎,于是他走到附近的某个农场去寻求帮助,可是这个车主是个悲观的人,他在路上“脑补”了各种农场主是个态度恶劣,粗鲁无礼,各种拒绝他的情景。当他走到门口敲门之后,就大骂一声:谁稀罕你的工具,有什么了不起的,就跑掉了,而农场主则一脸懵逼。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却很好的说明了什么是“自我预言的实现”。那位车主,根本就不认识农场主,但是却自己把农场主想象成是一个粗鲁,傲慢,无礼的人,于是他也以粗鲁的态度去面对农场主,可想而知哪怕农场主是个彬彬有礼的人,面对这样的车主,势必也不会以礼相待了,最终车主得到了他最初想象的结果,农场主确实是个粗鲁,无礼的人。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自我归因对于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从小开始,我们便会渐渐形成对于学习成绩好是靠智商,还是靠后天的刻意练习,这样一个基本的态度。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归因,这会对后天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那些认为学习成绩好是靠智商的人,如果自己本身一开始成绩就不好的话,就会轻易的认为是自己的智商太低。这会有什么后果呢?要知道,智商我们一般认为是天生的,是后天无法改变的东西,既然我的学习不好是智商太低的话,那这个我是不能改变的啊,那就没办法了,得过且过吧,所以我就不会主动去多看书,多思考,多做题,多问老师,因为即使这么做了,我的智商还是这么低,做了也白做,还不如多去玩一下。

哪怕去做了,一旦碰到困难,各种难题就会轻易打退堂鼓,哎呀,这个我不会啊,都是我智商太低了。长此以往,学习差的困境就永远无法打破,因为我坚定的相信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智商的问题,而智商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最终也确实不能改变,因为我从来没有努力去想方设法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而相对应的,那些认为学习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做到的人来说,则是截然不同的情景,因为哪怕一开始做不好,他们也明白这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多,有很多地方没弄明白,所以会积极主动的花时间去解决那些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制定计划,改进,反馈,练习,一点一滴的提升。他们从来不会认为学习不好是无法改变的,有些人做的更好只是因为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练习,思考,只要我也这样做,迟早有一天我也能做的这么好。

渐渐的,这两种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哪怕是最初这两种人的起点一样,不久后者就会变成前者眼中那些智商高的人,而后者则非常清楚自己是为此付出了什么而做到的。

当然,态度改变只是最初的一步,为了能够不断的变强,这需要不断的走出心理舒适区,不断的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探索,思考,练习,改进,总结,反思,一点点的点亮自己的技能树,反复的克服天性的懒惰和好逸恶劳,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才能做到的。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条正确的道路,但是我们都很难坚持的在这条荆棘之路上行走,因为路上诱惑太多,而这条路又如此艰难,但是,我们也都清楚的知道,哪条路上的风景更美好,不是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