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日更第1篇】枯燥的工作对人生的恶劣影响

2020-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人生如此美好

我们终其一生都要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否则枯燥乏味的工作会日渐消磨人的斗志,将人拖下虚无主义的泥潭之中。

在工作的这时间,我每天面对着电脑,所有的工作就是写公司产品课程说明和课程宣传词,找图片,给文章排版,完成基本的任务,然后下班回到居住的地点。

那一段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相当的枯燥啊,可是作为新媒体编辑——这个工作来说,有些人却非常的享受。我就感到非常的奇怪和诧异。对于同一份工作来说,有的人认为他是有趣的,有的人认为他是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因为什么而导致的不同呢? 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且枯燥的工作会对一个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呢?需要深究一下。

什么是枯燥的工作?

在大学生看来,一般是机械性、重复劳动、乏味的事情,而且赚的钱也少,这样的工作不枯燥才怪呢?比如种地、流水线工人等等,但是有人说枯燥,可是工作在这样的岗位的人却反对枯燥工作的说法,很显然,如何定义枯燥的工作?确实需要更深一步的思考

让我们来下一个更准确的定义吧。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

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总共具有这5类最基本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

当某种需求得到满足时,你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以及满足。对底层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就是一个人生存下来需要具备的条件,比如水食物空气,如果没有这个,人就会死。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实现,也就是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所谓的成就感,也是在这一层得到实现的,这个理论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应用它。

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工作就是人们来去满足自己需求的最重要的途径。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也是由需求理论来决定的。

举个例子,在社会动荡时期,资源紧缺,经济萧条。人的工作主要是满足自己的最底层的两种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保证每天干的活能够让自己活下来,有饭吃,有地方住,保证一家老小的正常生活起居。

如果是战争时期,单单是两种底层需求就难以满足,更别说更高级的需求了。所以那个时候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不干活就会死,还谈什么享受生活,追求更多的幸福。当一份工作只是为了追求让自己活下去的任务,那么就会变得“枯燥”,令人绝望。

而在和平年代,社会稳定,经济平稳发展。人们就会通过工作 ,追求除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更高层次需求。这时候就会出现令人羡慕的职位:有更高社会地位的国家公务员、令人尊敬的大学教授,高薪资待遇的互联网大企业的主管等等,无一例外,这些工作都会满足一个人的非常多的需求。

在经济向好发展的情况之下,人们在求职的时候更愿意从事心目中的“好工作”。

我们对于一份工作的态度,评价一份工作的“枯燥程度”,是由工作给我们带来的需求决定。枯燥的工作就是指的是仅仅给我带来安全需求和胜利需求而缺乏类似“成就感、社交性、挑战性,独立开放”等更高需求层次的事情,当然,这是以个人角度为出发点的,由很多个人先天和后天要素决定的。比如个人身体特质、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等。看几个名人的例子。

徒手攀岩的Alex,其大脑中某些对恐惧反映的激素,先天分泌异常,所以更容易适应高空恐惧,简直就是天生的攀岩运动员 医学泰斗 钟南山院士出身医学世家,从小就接触医学知识,这样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他认识医生这个职业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比尔盖茨的家里本身就很有钱,老妈是IBM 的高管,家里有很好的条件让比尔接触当时最尖端的电脑发展技术,也有钱让他买一堆电脑在家里敲代码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出现对医学感兴趣的人被调剂了到计算机专业,喜欢体育运动的人结果被家里逼着选了医学,酷爱计算机的人阴差阳错的进了体育学院,这三种人在求职的时候可就尴尬了,毕竟,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神奇和令人无奈。

如果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本就不热爱的工作,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没有热情,也没有斗气,当然他们的工作也没有成就感,所以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工作,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却是一种折磨,这种折磨可能将伴随一生,然而当他在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就非常的痛苦,在工作过程中因为没有进取心,所以你很难能做出成就,得到别人的赏识,进而你就失去了进一步晋升的空间,很快达到职业瓶颈期,进入中年危机。可能数10年你的工资都会维持在小浮动的涨幅,而工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一生的幸福程度。如果你的工资又低,又背负着高额的车贷和房贷,又有孩子,每个月你的工资就会被这些必须的花费所占据,那么剩下的用来你旅游休闲的钱就变得更少了,就会感觉到精神压力非常大。枯燥的工作把你深深的拉入到压力重重的泥潭之中。

下班之后,面对着夕阳,仿佛我的人生也即将进入昏暗的漫漫长夜

压力大的环境会使人催生出人生毫无意义的虚无主义,人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呢?我压力这么大,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人到底要去追求什么呢?等一系列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我就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就感觉工作完了之后非常劳累,然后回到住的地点,感觉整个一天都虚度了,毫无意义可言,如果我毕业之后还从事这样的工作的话,我就完蛋了。

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典型的低欲望社会——宅文化和丧文化的发源地。经济大萧条后的日本年轻人仿佛一夜间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已经存在或者即将存在多少大学生会像我在实习那样,对人生充满着疑惑。20多岁的年轻人啊,在本应该为人生奋斗的年纪,却找不到了对人生的意义,这其实值得我们反思。

让我们来看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对比一下就业度满意最高的10个职业和最低的10个职业,你就会发现这些工作他们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工作方面,更深层次的就体现在工作可以满足的需求层次。

后10类工作是绝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的工作:工作重复性强,劳动强度又大,而且晋升空间有限,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社会地位,受尊重程度和认可度”都非常的小。

我们并不是对一些工作有所鄙视。因为职业是创造价值的伟大运动,只要你能创造价值,那这份工作便是伟大的有意义的。

满意度前10名的工作, 满意度后10名的工作

给求职的大学生带来的启示

而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就是说,不能充分认识自己,毕业后想要找的工作要满足最高需求:自我实现,顺便把其他的需求也满足了,就是所谓的“倍有面子、工资超高、成就感满满、有挑战性但是责任较轻”。然而自己个人能力不足,导致自己一时间很难去获得这样的工作,被迫去选择了那些相对枯燥的工作,然后就会遇到我的我在实习时面临的艰难处境。

从长远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在求职时缺乏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所以才会陷入到缺乏人生意义的漩涡当中。后天,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职业规划的文章《失业风波——没有职业规划的你将会处于艰难的境地》。

更深层次的是人生意义的丧失,我专门买了一本关于剖析人生意义的书籍《思维的囚徒》,推荐给大家,后来我会着重介绍书中的“工作的意义”对求职的我的启发。

基于维克多·弗兰克的意义疗法的人生意义应用书籍《思维的囚徒》

下一期文章预告

《输不起的竞争——马太效应下的大学生求职竞争》

残酷的马太效正是导致大学生求职激烈的罪魁祸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