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学习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3)

2023-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惑惑来了

由于萧统对“文”进行了“沈思翰藻”的限制,所以在南北朝时新产生的佛典和义疏并没有被时人当作“文”来欣赏。可是那些符合“沈思翰藻”的文章,渐渐变得“浮艳”起来了。“浮”就是虚,表意不直接;“艳”就是连篇累牍,表述不简洁。到了北周时期,李谔首先提倡“文”要复古,后来又有初唐的陈子昂、中唐的元结等人提出了改革文体的思想,但是因为没有找到具体的方法,也没有积极地宣传,终究没有形成宗派产生影响。

真正开创一代新文风的人是中唐时期的韩愈,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倡了“古文”运动。

很多人都熟悉韩愈的《师说》,他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所谓的“传道”,便是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之道;所谓“解惑”,就是排斥佛老。他以继承孟子自命,并没有什么新的“道”,但是给宋代的理学家们指明了道统,为宋儒开了先路。

韩愈建立了新的文统。他说他作文取法《尚书》《春秋》《左传》《周易》《诗经》以及《庄子》《楚辞》《史记》,还学习扬雄、司马相如等人。萧统的《文选》里不收录的经、史、子,他都排进了“文”,这是一个大改革,大解放。

如果你认为韩愈是死板的复古派,那就错了,他是以“变古”为复古。他排斥排偶句,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成文,讲究句式的参差不齐。他行文的标准是“气”:“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就是自然的语气,也就是自然的音节,他是有意识地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入文章的第一人,可谓开风气之先。所以说,他的“古文”并非完全复古。他提出的“气盛”(语气流畅)这一标准,给后来的创作者指明了写作的道路,宋代的“散文”其实就是继承了他的“新古文”的思想。

柳宗元是韩愈的好友,二人合称“韩柳”,可谓志同道合。柳宗元的学问见解,还要在韩愈之上,并不墨守儒家学说,但是他的人生际遇很惨,不敢为师“传道”,是身体力行的“变古”实践者。他工于游记,文字幽深简洁,创造了描写景物的全新风格,代表作是《永州八记》等。

韩愈门下的弟子很多,分了难、易两派。爱易派主张新而不失自然,爱难派主张新而用语奇怪,这两派中“爱难派”占了上风。他们的文章语意艰涩,僻涩诡异,很难诵读。所以到了唐末宋初,被打倒的骈体文又有了回光返照的迹象,宋初的文坛,就是由雕琢的骈体文和僻涩的古文盘踞着,一直等到一位大咖出现才扭转了这种风气。

这位大咖是谁呢?当然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了。他身居高位,提倡古文运动,比起韩愈来要容易得多。明代推选的“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柳二人之外,其余六人都是宋代人,以欧阳修为首,其余是三苏、王安石、曾巩。后面的五人或是欧阳修的门生,或是被他提拔起来的,所以欧阳修是北宋真正的文坛盟主。

韩愈开了宗派,却没有立宗派,而欧阳修和苏轼是有意地开始立宗派。欧阳修主张为文要自然,曾巩的文风以严谨著称,王安石的文章以精悍胜人,三苏均长于议论,取法《战国策》和《孟子》,苏轼还兼有《庄子》之风。苏轼的文章达到了“自然”的极致,能做到意到笔随,无不尽之处。所以当时和后世学习他的人最多,南宋时期甚至有“苏文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他的文章影响之大。

欧、苏之后,古人就成了正宗。骈文死了吗?没有。欧阳修将骈文也进行了改革,让它也散文化了,此后便成了定格,这也是古文运动的大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