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地

城市的选择,中国年轻人们的未来在哪里

2018-09-25  本文已影响50人  小西说情感

1.“回长沙就赚不到钱,不回长沙就没有家,我透”


这是前两天,刚升大四的同学在秋招季跟我说的话。

志龙刚升大四,去广州实习了三个月,立刻就不想走了

不是因为这里的花花世界无比诱人,而是因为——回老家长沙赚不到钱。

拿一张2017年2月-2018年1月的长沙房价走势图进行说明,均价约为9643元/m2

然而,在长沙,本科生能拿到的平均月薪只有3501元

你辛辛苦苦工作2.5个月不吃不喝,节省下来的钱才能买到本地的一平米房子

“我们这批韭菜免不了被收割的命运,安啦,你要想西安的房价都上万了,我比你还惨啊,兄dei”

我拿着酒瓶子和他碰了一下。

他抿了口酒,无奈地摇了摇头,“你知道我在广州一个月能拿多少吗?”

“转正了就是7000,加上年终,一个月8000=8500还能有点盼头”

“可是我父母担心啊,你说咱们这么大的人,上了这么多年的学,也算是个文化人,可是怎么就被房子难住了呢?”

我依旧无言,毕竟,西安的房价近期也上涨的很快。


2.我到底要不要去大城市

近期,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和我讨论:“你说我要不要去大城市找个好工作啊?”

“发展机会大,挣得也多,还能见识点新东西”

“可是回家也很好啊,离家近点,父母也能放心,事情也少,这难道不好吗”

对于大城市与小城市的选择,我们谁都无法真正说服自己。

有时候想,中国年轻人们所接受的教育颇有点“圣贤书”的意味

首先从文理分科说起,理工科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让他们在找工作时颇具优势

文科生虽然在高考时免去了高难度数理化生的摧残,但也不免在大学甚至未来吃亏

就像我感觉到的一样,在大学里,我所学习到的文科类课程理论,其实并无意义,我不能把它转化成生产力,也并不能靠它当饭吃,甚至不能靠它给小孩子带家教,因为小孩子只认高考科目。

所以,我们这些文科生在找工作时,起薪本身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那么,在小城市,文科生能从事的行业,又有什么呢?

非金融、IT行业赚不到钱,其他行业,在非一二线城市,说实话,待遇最好的反而是国企和公务员,虽然发展前景慢,但好歹在体制内,本身的月均工资就处于当地的中上层

“可以温饱,但是也不能大富大贵”,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因为不被需要,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

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我们似乎从网络与各种自媒体平台上,轻而易举的看到了几十年后我们的生活。

“你知道三代一个北上广深本地人是什么意思吗”,志龙喝了点酒又开始问我

“父母这一代人辛辛苦苦攒钱给你垫一点,加上你自己的积蓄凑足北上广深房子的首付,还是老破小,40-50平米”

“靠你和你未来的对象两个人用公积金和其他钱省着还,还了半辈子,等到有后代了,这套房子的贷款也就还清了”

“卖掉这套房子,再加上贷款买一套学区房,继续还债,等到你娃长大了,书也读出来了,再卖掉这套房子,你俩回家养老去,娃拿着钱买套好点的本地房,扎根下来,就是本地人了”

“值得么?”,我摇了摇头,不去想他的话语里背后的凄凉和愤懑。

“我想念橘子洲头的风景,想回去吃长沙的小龙虾和臭豆腐,再去岳麓山上看看,吹吹风”

“可惜,我回不去了”。

有的时候,经常在想,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回家,但是,我们的“家”,又真正在哪里呢?

上大学第一年,回家,带着行李箱风尘仆仆地推开家门,吃着家门口熟悉的凉皮和肉夹馍

一旁卖韭菜盒子的老板笑呵呵地和我打着招呼“娃儿哟,可得是上学放假了”

“对呀,可不容易回得一次么”,我笑着应答。

再次离开的时候,几步一回头,看着父母和家在车窗的倒影中远去,狠下心扭转过头,不再搭理

下次回家,再下次回家,这种感觉慢慢就淡了

几年一晃,也都大四了

家门口的馆子和小吃摊换了几茬

卖菜盒子的大叔一家也搬走了,因为他女儿要在别的地方上学,就跟着走了

我熟悉的事物,越来越少

我记忆里的人,也在逐渐离开

自己的家,自己的床,虽然熟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那是我父母的家,不是我的家。

中国人的思维有时候很奇怪,不管是曾经盛行的“官本位”思想,还是如今的“人手一套房”思想,人总要有个依靠或能落脚的地儿,不然便无处安身。

不同于外国的法律,中国人不能一辈子租房生活。

70年的产权房,在时间上,就卡死了一些人的幻想

房子租久了,有了感情,再搬家起来,就更困难了。

如果你围绕着家乡全城环绕一圈,在建造的,和最显眼的,都是高楼大厦

从出生时的婴儿箱到居住的房子

从上课的教室到上班的工作间或办公室

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与逝去时的棺材

我们都被禁锢在或大或小的“箱子”里,想办法生存下去。

或许,在灯火阑珊的大城市里,让我们最有归属感的,还是当前仅属于我们自己的“箱子”。

在小城市,似乎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有朋友和亲人在身旁,各行各业都充斥着自己能动用的人际关系,丝毫不用担心未来的发展,找个还不错的人就此度过一生,再把希望寄托给自己的孩子,关注下一世代的发展

说实话,我也并不清楚这样的生活我是否能过一辈子。

只是在看到越来越苍老的父母和越来越高昂的房价时,伴随心底的无力感,也会尝试着去劝慰自己,让自己留下。

每天看着相同的风景,好景点早已被打卡完毕

口味好的馆子也早已乏善可陈,更别提自己心里的愿景和希冀

这样的城,是围城,也是安乐城。

大城市的风景和人,总归是有点不同的

不久前去了一趟北京,在北京西和地铁站里,我被人潮淹没了

大家都行色匆匆地走着,无暇顾及其他

虽然这里的天并不是灰蒙蒙的,但是我还是很难辨别路途的方向

一切灯红酒绿,好像也都不属于我

简单的放一张图

我不喜欢三代养一个本地人,更不喜欢一辈子把钱花在我的箱子里

我想养好几只猫,再养几条狗

看着布偶猫窝在沙发上睡觉

看着橘猫越来越胖的像颗球

每当下班回家时大金毛笑呵呵地跑过来舔我的手

和我所爱的人不用为金钱压力发愁

遗憾的是,这些,好像也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

高风险与高机遇并存

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我始终没有想好。


3.年轻人,为什么你这么丧?

不知道什么时候,丧文化,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本能了

从几年前的佛系文化到现在的养生文化与丧文化

不得不感慨年轻人活得真不容易。

从“葛优瘫”到“马男波杰克”再到丧丧的青蛙表情包

通过网络,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意识到阶层固化与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网络时代,呈献给大众更多的机会,但,越晚上车的人,越没有饭吃

老生常谈的房价压力,即将实行的延迟退休政策,学历扩招带来的教育压力

每日愈下的身体健康,日益苍老的父母,逐渐放开的二胎政策

国家离发达国家越近,我们就越需要正视生活的困境

看到了,却无力去改变

除了高考,你拿什么去拼过富二代?

马太效应的加剧与社会流动的减速,让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社会上的文章也在大肆刺激年轻人

“你的焦虑毁了自己”、“做一个精致的年轻人”、“不努力,就是对不起你自己”

一方面,媒体对年轻人的懈怠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又背地里窃窃私语,想把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当小韭菜割掉,让他们为楼市做新一代的接盘侠。

知晓这些,你让我怎么能不丧?

小时候,父母说“读书好,读书出来,你的未来就光明了”

老师说“考上好大学,你就什么也不用担心了,就自由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即使这些都是谎言

我们也依然要接受

毕竟,生活还在继续

我一向是个不喜欢灌鸡汤的人

如果要我说什么话,我会选择“赚钱、求生、理财”等词汇

但是,既然已经生存于世,我们仍需要砥砺前行

作为中国年轻人们

我希望,你们能慎重做好未来城市的选择

就从读完这篇文章再点个赞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