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子雯|学院持钻福利社点赞专用专题十分读书社风语阁

先秦文学||上古神话传说03

2023-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佛晓星辉

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天真幻想的产物,是原始的独特思维方式的结晶。

天地未辟之前,浑沌如鸡子,然后由巨人用斧劈开,这就有了天地,由女娲传土作人;天上十日并出,焦杀禾稼草木,由后羿上射十日,造福万民。凡此种种,现代人肯定认为是荒诞离奇的说法,却广泛地流传于先民的原始社会中,这就构成了人类最初的精神产品——神话。

关于神话的产生,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一种是劳动起源说,一种是宗教起源说。

在许许多多的部落、种族中,都有他们自己的崇拜神——图腾,期望它能给自己的部落带来安定与收获。比如夏氏族崇拜的图腾是蛇,而商氏族崇拜的是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成为生育商氏族的始祖。有了图腾,自然就有关于图腾的行事,这些行事经过口耳流传,便衍变为神话。

有了图腾崇拜,随之就有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也就是说,万物背后都有某种神灵在主宰着,风神、雨神、雷神等等,也就产生了神话。

比如周人崇拜谷神后稷,相应就产生了颂扬谷神的神话,在《诗经.生民》中记载了后稷生后三弃三迁而不死,最后发明五谷的事迹,可看作这类神话的代表。

此外,有些神话的产生还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密切的联系。比如白族的"打歌",是一种祈祷鬼神的原始宗教仪式,在这个仪式上,由巫师唱诵祷词,祭歌,讲述天地的划分、人类的起源、先民的游牧等内容,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因此,可以说,神话是想象或幻想的产物;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解释和征服的愿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时代的产物。

神话的类型与内容

上古汉族神话不仅完整,与其他民族神话相比,种类也是很齐全的。

宇宙生成神话

虽然原始人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他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起源问题。就在屈原的奇文《天问》里,还保留着他对宇宙生成问题的思考。

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著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这些引起屈原兴趣和疑问的事情,是他及他的前人都进行过思考而又未能解释的问题。在后来的神话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解说。流传久远的"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虽然记录于三国,但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时间应该是很早的。徐整的《三五历纪》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从这则神话开始,古人始将盘古视为混沌的开辟者。这样,上古以来流传的天地未辟之前的混沌就第一次有了创造者,宇宙也就在盘古的开辟之下生成了。

人类起源神话

关于人类的起源,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有许多传说。像《诗.商颂》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以为人是由大鸟所生;在《诗.生民》中,以为周人是始母姜嫖踏了天帝的脚印而生;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神话里还广泛流传着人是吃了某种果树的果子或饮用了某条河水而繁衍的。但在古代最富传奇色彩,影响最大的还是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

女娲造人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太平御览》卷78引):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持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缅人也。”

女娲先是用黄土捏成人形造人,因工作量太大,靠她一人的力量来不及,便想了一个省力省时的办法,拿一根绳子放到泥淖中,使绳子上沾的泥点览地后成人。至于文中所出现的所谓贫贱人、富贵人的说法,那是后人加进去的,绝不是上古人思想。

洪水神话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洪水神话也是很多的,比较著名的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共工与颛项争帝》等。

我们以《鯀禹治水》系列神话为例,鲧禹泄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数则神话散见在《山海经》、《国语》《楚辞》、《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最为完整的一则,是《山海经•海内经)中的记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埋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像《女娲补天》中的女娲,以五色石补天,治服洪水,是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精卫填海》是一个不屈不挠向大海复仇的英雄。

英雄神话

在上古神话中,还描述了一些在与自然斗争中出现的英雄神话。神话的主人公在面对各种灾害时,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有的还在求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探险精神。比如《后羿射日》,写在旱灾来临之时,后羿用弓箭射日,力图消弭旱灾。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后羿是一个英雄,他上射十日,下杀各类挠民凶兽,终使天下太平。而在《夸父逐日》中写了一个类似唐.吉诃德式的巨人,他不自量力,想和太阳赛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的行为在常人看来是愚蠢的,它竟然想在日落之前追上太阳,无奈太阳又一次周而复始地落山了,他未能追上太阳,反而因"道渴而死"。夸父的行为,确乎异想天开。但透过他的举动,也表现出了原始人力图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他未能达到目的就"道渴而死",这种举动是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

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功能和英雄气概。神话英雄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地以神奇的力量和智慧去征服自然力,改变不利的生存状况。这说明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饱含着对人生的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

不论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情感、想象和形象正是神话具备文学特征的三个关键因素。因此,神话成为文学艺术发展的一块莫基石。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和成型。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大抵有两个方面:

第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指示了方向。一方面,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在我国数千年文学发展中始终占据主流。这一传统的形成无疑包括了神话积淀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第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用不尽的题材源泉。从《诗经》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到小说、戏曲无不从古代神话中得到滋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