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晓书馆

心安便是美好——舒生读《论语》之六十

2018-10-08  本文已影响99人  舒文shuwen

中国禅宗有名的二祖神光,在未见达摩祖师以前,已经用功遍学佛法,而且修习禅定的工夫有八年的时间,后来到嵩山少林寺,向达摩祖师求教。

为了求法,他斩断自己左边的手臂,因此赢得了达摩祖师严格的考验,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担当佛门重任,具有传授心法才器的人。 

达摩祖师对他说:“过去一切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为了求法,忘却了自己形骸肉体的生命,你现在为了求法,能斩断一条手臂,实在也可以了。”因此,就替他更换一个法名,叫做“慧可”。 

慧可问达摩祖师说:“一切诸佛法印,可不可以明白的讲出来听?” 

达摩祖师说:“一切诸佛法印,并不是向别人那里求得的。”  慧可又说:“但是我的心始终不能安宁,求师父给我一个安心的法门吧!” 

达摩祖师说:“你拿心来,我就为你安。” 

过了好长的时间,慧可说:“要我把心找出来,实在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便向他说:“那么,我已经为你安心了。”

心安便是美好——舒生读《论语》之六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二十五家为一里,今天我们很多街道仍然残留着这样的称谓,比如武汉的“坤厚里”。经常讲的“邻里”的“里”也来自这儿。

孔子说话很少提及主语,这样就导致这句话有两种解释。如果把主语定位成“人”,那就是“孔子说:要居住在由仁厚之风的环境里,这才是美好的。如果不能选择风俗仁厚的地方居住,哪怎么能算得上智慧呢?”如果把主语定位成“人心”,那就变成了“孔子说:让心居于仁道,这是最美好的了。如果不是选择仁德之道而居,哪有怎么能算得上智慧呢?

心安便是美好——舒生读《论语》之六十

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前一种解释让我想到了“孟母三迁”,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这便是择邻而居,也是智慧的表现。现在人们买房置屋,更多关注的是硬件条件和自然环境,再进一步就是看看玄乎的“风水”。殊不知,真正的好风水不仅在于“地利”更在于“人和”。所以,曾有人建议买房要择大学校园而居,与学为邻、与书相伴、与师同处,这不失为“里仁为美”的一种现代解读。

后一种解释便让我想起了文章开头的那位禅宗二祖的故事,心安于何处,便向往何处。孔子一生都是依仁道而生,一生就是学道、悟道、证道的过程。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了,也就是立志求道了。三十而立,就是学了十五年,终于找到立足的地方了,立志站在正道上、仁道上。因此,“里仁”便是个人的人格和价值观问题,为人处世找到坐标系,找到自己想走的道路。儒家讲的这个道,对孔子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所以他讲:朝闻道,夕死可矣。

心安便是美好——舒生读《论语》之六十

我更欣赏后一种解释。我们的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文脉不断。一代一代,薪尽火传,生生不息,也谓之“道统不断”。“道”便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一样都指向一个去处,那就是一个“道”字。

就像地球和月球都有自己的轨道一样,人也有自己的轨道。一个人真正的学问之处,安身立命之处就在道上,当我们顺道而行的时候,人生顺畅,逆道而行的时候,就会不如意。

儒家的“道”是“两个人”,是在人群中的生存法则;道家是“一个人”,关注自己的修身养性;佛家是没有人,从我执到无我的修为中,照见芸芸众生。

儒释道三者是,见天地:“见局限,见到自己的渺小”,见自性:“见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见众生:“超脱的境界,超脱天地超脱自我,只是单纯地见到众生”。

也可以将三者理解为人生不同阶段,甚至是逆境顺境的循环。但无论怎样的循环和转换,始终要立于正道之上,与孔子而言,便是“里仁”。

心安便是美好——舒生读《论语》之六十

“里仁”是美好的,但“里仁”却不是甜蜜的、更不是功利的。不要以为做了好人就有好报,做了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且做好人也不是用来求好报的。如果认为“里仁”便处处都行得通,到处都能得到欢迎,那我告诉你,错了。有时候甚至恰恰相反,君子正因为他讲道德讲原则讲操守,他追求进取却有所不为,常常被掣肘,时时被阻碍,往往行不通。这样看来,“里仁”本身就是勇敢者的选择。

“里仁”又真的是美好的。古人讲“宅心仁厚”,心住在“仁厚”的宅子里,是最踏实的。“里仁”者便是君子,这君子维护着天地间的正气。人身上正气不足,邪气丛生就会生病。人世间邪气压了正气,就会天下大乱。坚守正道,就是呵护一份正气,传承一股文脉。有了这样的境界,人生的格局就会豁然开朗。因为,道德不一定让我们成功,但一定让我们成人。不成人如何成功?同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老人。今天学习《论语》,也要坚定立于仁道而不移,做一个温暖的人,既温暖自己更温暖世界,最终为这个世间多一份正气,也成就一个高格调的人生。

里仁,为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