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育儿:“妈妈我今天没拿第一名”——三步培养孩子正向的竞争认知

2020-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钱太荐书

​原创首发:小事大迹(xiaoshidaji)

2020年春节,我带着儿子和朋友一起去旅游。当时为了让他顺利的喝水吃饭,朋友就经常和他玩“看谁拿第一”的游戏。旅游期间这招确实很有成效,他吃饭时间有所缩短,但是就几天时间让他养成了“凡事争第一”的习惯。

旅游回来后他吃饭、喝水、上厕所、刷牙等等都要和家里人比赛,为了拿第一名,每次都会频频问我们“你吃完了么?”、“你喝完了没”,不时叮嘱让我们慢点。

起初我没太在意把它当游戏,只觉得这样挺方便,很多时候可以刺激他让他动作快些。所以我们一家人也有意让他在“比赛”中拿第一。直到昨天,我因为有事急着把饭吃完而忘记他想拿第一名的事了,结果他发现我比他先吃完后哇哇大哭,喊着“我要拿第一名!我不想要第二名”。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种“争第一”游戏其中的厉害,我知道这假装游戏该终结了。

儿子即将就要上幼儿园了,这件事让我不得不思考:未来该如何引导他正确的认识“争第一”。而在这之前最重要的是,我要理清自己对“争第一”的认知。


1、我们能完全远离竞争么?

竞争自古以来就存在,生存和生育后代的竞争不仅存在于人类,动物间也存在一样的竞争情况。而到了现代社会,除了这些原始的需求竞争之外,还衍生出了权利、荣耀、身份等等方面的竞争,可以说我们现代人处在一个无所不争的社会里。所以我们想让孩子回避竞争是不可能的。

估计大多父母们对“争第一”都深有感受,因为我们读书时代就是在这种“学习争第一”的氛围中度过的。

小时候我们家有这样一个规定:谁要是期末考试拿了前三名就有奖金(几块钱吧)。小学时候哪个孩子拿了年级第一名,镇上和村子里的大人都知道。我记得我二姐那时成绩很好,经常拿年级第一,当时经常有村里的大叔大婶来我们家说:“你们家**又拿第一名啦!很厉害啊!……”可惜我那时候虽然成绩也不错,但也只是年级前几,一直没有受到这种“被人传说”的待遇。

那现在的孩子和我们以前相比,面临“争第一”的情况会变得更少么?答案是:不仅不会,反而会更多。

现在孩子被寄托了更多的厚望,不仅学习要好,舞蹈、英语、编程等十八般武艺都要比一比,除了学习“主业”要竞争,其他才艺“副业”也要竞争。即使你对孩子没争第一的要求,但是他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受影响,甚至可能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区别对待。

2、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争第一”?

既然孩子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争第一”的问题,那父母该怎么和孩子探讨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和孩子探讨这个话题,可以从3个维度出发:


-名次不是最重要,要关注过程和成长;

-在自己的热情所在和“自己”争第一;

-要创新,要”与众不同”的第一;



- 名次不是最重要,要关注过程和成长

我儿子“凡事争第一”的习惯,我是怎么处理的呢?

察觉到他这种情况后,我和家里人商量达成一致,以后不要随意提“比赛”、“第一名”,以逐渐弱化他对第一名的记忆。同时近段时间他主动要求要比赛的时候(非竞争类游戏),我会刻意跟他强调“我们做某件事,不一定拿第一名,只要我们努力、专心的去做,那即使没拿第一名也是很棒的。目的是引导他注重过程,认识到有收获、有成长才是最重要。经过几次有意地引导,争第一的现象明显减少,他有时还会复述我和他说的道理。

经历这件事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孩子可塑性非常强,在幼童时期,父母对孩子认知和习惯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应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便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调整养育策略。

我们要教会孩子一个道理:拿不到第一不等于失败,即使失败也不等于一无所获,在成功和失败中都能体察“过程”并成长的人才能赢到最后。

- 在自己的热情所在和“自己”争第一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这样说过:“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自然而然就生出了想做到更好更极致的念想,这时候“争第一”的愿望来自内心强大的自我驱动,这是个人内部自生的价值标尺——内部价值标尺

内部价值标尺会让我们不断的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无限次数的创造自己的“第一”。就像《徒手攀岩》的亚历克斯·霍诺德,他是在挑战自己,无数次的超越自己,此时的“第一”只是某个时刻,而不是终点。

由外部标尺(环境强加的)触发的“争第一”则不一样,它带着功利、压力、短视且使人被动而为,这就是现代人“即使事业获得成功却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

同时从事热情所在超越自我的过程完全可以进入心流状态。

什么是心流状态?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以下项目不必同时满足也能产生心流):


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 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不断优化的障碍,我们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战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增加完成障碍的能力。

显然,当一个人做的事是自己热情所在时,基本上满足上述所有特征。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寻找或培养热情,帮他们找到能驱动超越自我的那把内部标尺。

- 要创新,要“与众不同”的第一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是与众不同,而不是“第一”。

那创新和第一有什么区别呢?

创新=第一,第一≠创新。

创新意味着之前是“无”的状态,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可能性,里面有新的可为空间。

而“第一”可以和创新完全不沾边。比如所有的高中生都想拿省高考状元,大家就在一条独木桥上面挤个你死我活,这种第一是创新么?它不是。

创新或与众不同并不是说要成为异类,也不是说要做前所未闻的事。有时稍稍调整那么几度的方向或者换一个视角,就可以找到新的路径。

我举个例子可能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个例子是关于南极的:

南极洲被发现后,各国都想围绕南极这块土地产生一些撼动世界、名流千古的壮举。我们看看1910年的前人都做了什么。

这里我们要讲到3个有名的探险家:斯科特、阿蒙森、沙克尔顿。

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都在同一年向南极洲发出挑战,他俩想做的事都是一样的——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结果是阿蒙森比斯科特早一个多月到达了南极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而当斯科特历尽劫难终于达到南极点,他几近绝望地看到了阿蒙森一个多月前留下的挪威国旗、以及给他的一封信。而斯科特团队在返回的路程途中不幸牺牲了,斯科特以生命的代价成为了到达南极点的第二人。

是呀,同一条路径,无论如何只有一个“第一”啊!即使你和别人付出了一样甚至更多的艰辛,光环永远属于第一的那位。大家想想奥运比赛就知道了。

那面对斯科特、阿蒙森的壮举,沙克尔顿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挑战南极洲才能名流千古呢?他要走的路是——成为第一个横穿南极洲的人!

大家看,难道沙克尔顿完全颠覆了斯科特、阿蒙森探险南极的方式么?当然没有啊!斯科特及阿蒙森到南极点的路径是登陆点A—南极点—登陆点A,而沙克尔顿则是登陆点A-南极点—登陆点B。我们看,实际上他们的路途总行程大致是一样的,只是沙克尔顿目标是横穿南极洲,所以不原路折返。

对!就这么点不同的差异,同样能使他的探险行程受到世界的关注和期待,如果他能成功,同样能创造一个名流千古的“南极洲第一”。

可惜沙克尔顿没能成功横穿南极洲,但是他在南极洲的历险经历成就了他不一样的辉煌历史:整个探险团队被困南极洲,历经近700天,在他的带领下,28名成员全部获救生还——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绝境重生的伟大壮举。时至今日,月球南极附近还有一座环形山以Shackleton的名字命名——沙克尔顿环形山。

沙克尔顿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另辟蹊径争第一的思路,他在南极洲被困700天绝处逢生的经历更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对他横穿南极探险故事感兴趣的话,推荐你阅读这篇《儿子,生日快乐!妈妈送给你一个故事》,他的故事不仅值得成人去研读学习,对孩子也很有启发意义)

3、总结

真实世界里有百千万种美好,我们不能只盯着传统的、单一的路径去束缚孩子。

如果他学习主业不够好,那我们且看他艺术如何?

如果他审美不够好,那我们且看他逻辑如何?

……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完全有能力创造自己与众不同的“第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