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想法青春

标签与自我认同

2017-09-04  本文已影响48人  大头针思维

01

我们很容易给别人贴上一个标签,诸如严厉的老师、温柔的妻子、善意的路人,以及聪明的朋友。

我们往往看到了别人鲜明的特点,因此给他们贴上相应的标签,却不曾想到,我们也一直在给自己贴上标签。

02

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反应出他内心的世界,或许有少数的伪装,但更多的是真实的映射。

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出身贫寒,沉默寡言,不合群,出于自我的保护,将自己隔离在另外的一个环境之下。

班级里的很多活动都不参加,因为他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穷人。

穷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和其他人不一样。

或许是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观念已经印刻在心里,能够用其他办法解决的事情绝对不用钱,包括浪费时间。

当攒钱成为一种信念的时候,习惯已经难以改变。

当内心接受了自己是穷人的这个观点,一次次提醒自己的时候,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是穷人,所以可以放弃很多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一个穷人应该拥有的。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自我的局限与束缚。

穷人,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最糟糕的不是别人的对自己的轻视,而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可。

03

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因为一种自我划定与自我归属,给了内心相应的回馈。

我是属于这样的群体,所以我就应该过这样的生活。

很多人,是背负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而生活的,所以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很难去除。

心理上强有力的粘合,是一种自发的难以逃离。

04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个体是小环境的一员,但也是大世界的一份子,是另外一个完整的个体。

他应该有属于自己完整的爱恨,以及选择的权利。

这不应该是原生家庭以及过往经历所限制的。

走出了一种环境,就可以拥有一个不一样的开始,无关于其他,可以自己给自己换上另外的标签。

自卑的人可以骄傲,怯懦的人也可以勇敢,没有永远的不变,只有恒定的变数。

一个女孩,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所有的决定都是父母的决定,就连选专业也是父母的期望,而她只是听话的服从了,她在父母眼中的标签就是听话。

可是,在离家千里的学校,她放弃了父母选择的专业,转入了自己喜欢的学科,这是一种自身力量的萌发,也是改变标签的开始。

05

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最难得的是不给自己设限。

群体的界限是可以打破的,所以才有了流动的人群。

给自己设定消极的标签,是对自我的怀疑与否定,无限下坠,从身体到心理。

给自己设定积极的标签,是对自我的认可与激励,心态向上,脚步才会向上。

06

故事设定了开始,结局还是由自己书写,标签可以更换与聚合,而不是一直的烙印。

给自己设定什么样的标签,潜移默化中会让自己向某个方向发展。

很多你没有察觉的事情,其实每一刻都在发生与上演。

你属于别人,更属于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