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想法

读书札记之《五百年来王阳明》

2019-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雍先生
王阳明

初识阳明先生,是在儿时看的一部历史剧中,这部剧名很有深意,折射了当时阳明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名叫《夜来风雨》。整部剧讲述的内容主要是阳明先生与其对手刘瑾,朱宸豪斗智斗勇的故事。当时被先生的风度睿智深深折服,一心想着成为先生一样的人,这种愿望就像小孩子都想成为科学家一样,但是等到长大时才发现,梦不仅远了,有的时候路都会走岔!后来听到“知行合一”这个观点时,便猛然想起阳明先生。于是上网搜索关于阳明先生的书籍,寻到这本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

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的心路历程始于龙场悟道,在经历格竹之困、生死之关后,悟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物”的哲学理念,破除了传统程朱理学的桎梏,开辟了心学之路。后来阳明先生在“心外无物”的基础上提出更完善的观点,是谓“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事上练”。简单来讲就是要通过解决问题来坚持和体悟自己的想法,并不断完善。

读书札记之《五百年来王阳明》

“知行合一”有三个层次,一是由知到行,二是由行到知,三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因为要去做一件事情,你必须知道相应的概念,譬如在现代这样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需要我们学富五车,随便上网搜索就会出现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又如何去进行搜索呢?要什么就是“知”,去搜索便是“行”了;知行不能单列的分开来看,他们是相互包含的关系,我们做到从知到行还不够,还需要由行到知。因为这个世界上终有我们没有想到的知识,但它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最后,通过知行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塑造,这就叫合一。

人生一世,必然会有两个行为,一是做事情,一是想事情,你要有所建树,必要在此二者身上下功夫。

  致良知


 

读书札记之《五百年来王阳明》

知行合一之后,便是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学问了,致良知就是要规劝众人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磨炼坚强的心志,这种并不是白白凭空就能得到的东西,而是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感悟到的,没有如此焉能体会。

《阳明先生年谱》中有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阳明心学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系统阐述,到今天提到阳明心学,这四句话都会被人们轻松的背诵出来。阳明先生去世之前,学生问还有何事托付,他却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言振聋发聩,不得不令我肃然,这也是我所仰慕的地方。后来很多名臣名将都以阳明心学为本,成就事业,包括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阳明心学的影响力可窥一般。犹如其临终之言,响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随着现代知识的不断更新,很多学者也从阳明先生的时代,观点中找到了许多“破绽”,指出其并不是如世人口中传说的那么神,这些对我来说,不重要!我所重视的是他的观点带给我的心灵碰撞,只要能对我有所启发,哪怕一点,就足够了。今天能有幸学习,也定当努力践行知行合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