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考研三年,考博三年,我是怎样度过人生低谷的?(三)
除了观察复习班老师之外,还对外面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班主任经常在走廊里看到跟同学打电话的我,没想到模考成绩出来后,消息很快就到了母亲那里。母亲语重心长地敲打,没有责怪,没有抱怨,只是就事论事地分析,照此下去的后果。
可怜的分数切断了乱飞的心思,班上有几个师范学院并进来的插班生,他们完全没有学过高中的课程,英语完全是死记硬背,没有任何技巧。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字母从背面看,纸张凹凸不平,书写的力度雕刻着对知识的渴求。
每次想打退堂鼓,班上的氛围会紧紧地裹着我,倒像是孙悟空的紧箍咒。即便高中混过来,在全校垫底,但比起完全没有上过高中的同学,情况稍好一些。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参照,推动我正视自己。
常常被抓到上黑板做数学题挂在那里,当着全班人的面,尴尬的到脚趾抠地,再加上被巡查的教导主任看到,自尊心擦成丝。
知耻而后勇,主打一个扬长避短。就不信做不对,耐着性子,先从最简单的公式开始,老老实实按照具体步骤一步步进行。收敛起原先急性的马虎大意,在这个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直到真正靠自己做对一道题的时候,小小的满足逐渐以撕掉数学学不会的标签。
一塌糊涂的文综,完全是被动学习,老师讲到哪学哪,背完后面,忘记前面。别说系统的知识框架,知识之间的因果逻辑和前后联系完全理解不了,好在那个时候就知道,实在能力之外的问题,放手。能记住多少算多少,别在没结果的事情上空耗,艺术生在文化课上还是有更多容错。
文化课上的放松,是专业课上的紧张,永远别想着走捷径,任何选择,从来就没有容易的。当时,学编导要去市里上课,八点上课,五点就得坐车。因为时间过早,班车不通,只能搭乘跑黑的的五菱红光。
专业课进入集训阶段,大雪纷飞的早上,没有半点退路。地上雪厚厚得一层,四点半,就到达了指定上车地点。临走的时候,母亲在耳边小声叮嘱:路上别光顾睡觉,多操心。
车走开了,雪中小小的人影,就是我考上的所有理由。
天昏黑,面包车在上山,能感觉到车身在雪上打滑。只见司机两条胳膊攀紧方向盘上,手攥住,挺直身体,只见急促的呼吸,间断性地涌出出一股股热气,围巾上的细细的纤维在灯光下变得亮晶晶。
车上哪还有人睡觉,心全都吊在嗓子眼,除了系好安全带,还真有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对赌。
好在路上车少,天光一点点变亮,放松的手指和靠在椅背上的动作,让所有人松口气。
我靠在车窗上看外面的风景,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出一层薄雾,一呼一吸之间,把清凉送进身体里,脑袋也格外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