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澳门心理

珠海心理咨询师曹泽能——“你怎么这么笨”有多伤害孩子?

2022-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珠海心理咨询师曹泽能

    家长问:我是一个急性子的妈妈,有时候孩子一点点事情没有做好,我就会很生气,一着急就会对着孩子大吼大叫,骂她“你怎么这么笨”。事后,我也后悔,我想问问,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对孩子说,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我该怎么办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曹泽能分析:不少父母都是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潜意识教育孩子,而非按父母角色赋予的职责,科学理性培育孩子。有的家长会由起初情急之下的口不择言,演变成直接语言暴力。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会造成很多的潜在困扰,孩子越小,对孩子的伤害越根深蒂固。

  一是孩子会产生“变色龙效应”。这指与人相处中,我们会无意识模仿对方的表情、动作与行为方式,因此父母的情绪失控,以及失控后处理问题的模式,都会让孩子耳濡目染,孩子越小,分辨能力、反抗动力越弱,就越容易发生无意识模仿,从而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表面上说的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实际上说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与家族行为模式的传承。

  二是孩子会习得性无助。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赛力格曼把狗关进笼子,锁门并装蜂鸣器,蜂鸣器一响,就电击狗,狗痛得倒地挣扎。几次试验后,只响蜂鸣器不电击,也不锁门,结果狗并不逃跑,而是直接躺地呻吟与颤抖,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不敢应对挑战,让孩子学习动机消退、学习效率降低,即使优秀也会变得无助,长期陷入沮丧的消极情绪中。

  三是父母长期抱怨孩子“笨蛋”就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是一种人身攻击,通常以抱怨、威胁、恐吓、批评、辱骂等方式出现。语言暴力无处不在,有时并不明显,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伤害,这并非孩子“玻璃心”,而是孩子的心理原本就是脆弱与乏力的。这会制约孩子的健康发展,容易让孩子自卑、叛逆、爱挑剔,有样学样对别人进行语言暴力。同时,长期语言暴力也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经过研究后,发现语言暴力影响大脑胼胝体(管理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区域),海马回(管理大脑情绪区域)和前额叶(管理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区域,甚至导致孩子的大脑发育迟缓,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塑造。

  四是否定式教育,也就是家庭式PUA。PUA是Pick-Up-Artist的缩写,一方以爱的名义,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不断打压、嘲讽、否定、指责另一方,目的是精神控制。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听话照做、温顺服从、认同父母,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反对意见与反抗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精神控制,只是满足了父母的自恋与权威感,并非真正爱孩子。习惯否定孩子的父母,会使孩子长久深陷“我真的很差劲”的梦魇之中,甚至让孩子深入到骨髓终身否定自己,既讨厌父母又离不开父母。

  建议

  第一,不以成人标准来严格要求孩子。在父母看来,很多事情确实简单,但需要注意的是,倘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不会、不懂是正常的,即使讲上一遍、二遍、三遍还是不会、不懂,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父母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你笨死了”“你是猪,可我不是猪妈妈”……不但不能减少孩子解决问题的难度,还会严重挫伤孩子向好的积极性、动力与热情,最终让孩子远离父母,破罐子破摔,让父母后悔不已。所以,父母不应该去攻击否定孩子,而是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要解决的问题上,去尝试积极的表达方式:“别着急,我再给你演算一次”“来,让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我们休息一下,等会儿再来处理”“我相信你是可以的,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第二,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笨”是从生活中学来的。因为在父母的长期否定下,孩子的潜意识会觉得自己确实笨,这就成了“习惯性愚蠢”。所以,父母不要拔苗助长,要让孩子学习本年龄段的知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多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同时,也不要强迫孩子所难,要接纳孩子不完美的一面,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因为孩子优秀才去爱,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就会永远爱你”。

  第三,批评教育孩子时尽量低声说话。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往往采取大声斥责的方式,希望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多么的不应该,但这反而会激起情绪对抗,结果是以情绪对情绪,脱离了解决问题的初心。而低声地教育孩子,一方面不容易让孩子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宽容,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父母的意见,从而促进问题的有效改善。

  第四,预防孩子习得性无助,需要父母赏识教育。习得性无助,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隐性杀手”,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不断突破自己,慢慢建立自信与成就感;多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多告诉孩子,你并不是“笨”,只是和别人的感觉有差异而已,譬如有人对数学逻辑敏感,有人对艺术擅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努力发挥长处,避免短处带来损失就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