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最少知识
入门一个领域需要的最少知识有多少?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想过。之前的观念就是把这个领域的教科书拿过来看看,再到现在就是看最新的review文章,利用自己多年来学习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期望达到最短时间了解一个行业或者领域的最核心知识以及当前的主流算法和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对于要深入一个领域固然需要,尤其是要在这个领域内不单单是了解,还要进行探索,甚至在未来发表创新性的工作来说,属于标准套路。
今天笑来老师给我们了一个新概念:make(minimal act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最少必要知识。比如对开车来说,最少必要知识就是“慢”,对于ppt制作来说,就是“简洁”和“留白”。听起来有些夸张,可却是够简练,够概括。正所谓大道至简。这让我想起创业的入门最少必要知识是不是就是“活着”。
反过头来一想,知道最少必要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好像却是也没什么用,它太简单,甚至让人觉得本来就是这样的。可是如果这个最少知识不经过专家总结提炼出来,你就真的知道吗?另外,即使你知道了这个道理,又有多少人在继续深入实践和学习中记着并应用它呢?
我想李老师强调的是,任何一门新知识,其实入门真的很简单,为什么用得好的人不多呢?主要原因还是后续的践行不够。学英语那么长时间,用应用的最少必要知识早都掌握了,可为什么用不好?因为一直在学,而很少去用。演讲只要懂得了“虎头凤尾草肚皮”和说话能力,就可以进行演讲了。可要真正成为演讲高手,需要不断的抓住一切可能的场合锻炼自己的演讲。这次演讲声音不够大,这次演讲的内容不够动情,那次演讲和听众的互动不够,一次一次的关注在自己练习中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下次怎么样才能够提升,如此重复,加以时日必将出山。
在文章中李老师还拿自己10年前的写作水平和现在进行了比较。从他提供的2005年第一次发表在网上的英语指导文章来看,他的进步确实很大。从一板一眼把自己的经验蹩脚的分享出来,到现在闲庭信步唠家常一般的告诉你一个有一个故事,让你信服故事后面的道理,有天壤之别。思考是一方面,如何有效表达是更重要的一面。蹩脚的表达会毁了伟大的思想。2005年那篇文章算是入门级别,有英语授课经验,知道学习方法,用语言把经验表达出来。倘若现在请李老师再把英语经验分享一下,自然比10年前的方式更自然,更鲜活,更生动,让读者容易接受。这背后是他10几年来坚持不懈的练习,正如他坚持到现在的吉他演奏。入门到专家,需要的是1000小时,需要的是练习,需要的是坚持,长时间的坚持,还要不断进步提升。
我这两年要提升的最主要的是演讲能力,去年上了不少的演讲相关的课程,也有不少练习。可现在在这方面还有待提升。究其原因就是掌握了方法和灵活应用是两回事儿。坚持练习,坚持提升,坚持改进才是王道。不着急,不间断,厚积薄发。就想我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