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吓大的我们
电影或电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某一人物在面对威胁时,通常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然后来一句“你以为我吓大的呀……”表示自己不惧威胁。
每每看到这一幕,我就在心里默默地说:“其实我真是被吓大的。”
小时候不爱吃饭,大人就恐吓说,“你再不吃饭,就让门外的疯子把你抱走!”吓得一哆嗦,赶紧大嘴地把饭给吃了。
上学前班,说了一句脏话,老师跟我说,“说脏话会口臭的”,为了不口臭熏人,就不在说脏话了。直到现在,除非忍无可忍,很少说脏话。
老人家总是喜欢告诫小孩子要孝顺父母,那时还不知道孝顺是什么意思,只知道不孝顺的结果就是,打雷闪电的时候,龙会伸下爪子把你抓死,好可怕啊!老人还会信誓旦旦的说,“我亲眼见过龙抓过人后还留下的痕迹,就是三道爪子印,那些地方是黑黢黢的!”我们就信以为真了,一定要做孝顺的孩子,稍微大一点,知道孝顺就是要听父母话,不和父母犟嘴,父母让干啥就干啥,心中的那片阴影一直难以抹去,一定要听话!
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在农村长大的我以及其他小伙伴们都是这样被吓大的!后来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叫做恐吓教育法,如今在我们那里这仍是大人们教育儿孙的不二法宝。
这样靠恐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就我自身的经历来说,这种教育方法危害极大,当然也不排除它有一定的益处,比如我现在很少说脏话。
危害一:童年缺乏快乐
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的感受经常会是:哇,这个世界好可怕,自己好弱小,什么都可能威胁到自己;自己好像不是亲生的,父母随时都可能抛弃自己……
这种情况下,害怕、恐惧等负面情绪常常会多于欢乐、愉悦等正面情绪,再加上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不知道安慰,那孩子的负面情绪会更多,结果就造成孩子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如果说《童年》中的那个小男孩是高尔基童年的缩影,那高尔基应该不会觉得童年比较快乐吧。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没有快乐,是件很悲哀的事儿。
危害二:好奇心减少,损害成长的潜质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曾认为,哲学起源于人的好奇心。好奇心不仅对哲学家重要,对普通人也很重要,对某一事物,有了好奇心,才有认识事物的欲望,才有探究事物的兴趣,才能搜寻相关的知识,才能增长见识,才能拓宽思想,而知识、见识、思想构成了一个人的底蕴。
可小时候我们只要稍微做了一些在大人们看来对我们比较危险的事儿,迎来的不是耐心地说服、劝导,而是恐吓、威胁,乃至棍棒,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敢保持一颗好奇心呢?慢慢地,即使是对我们没有危险的事物,我们也不去触碰了,只在大人们划定的范围内乖乖地玩乐、生活。长大以后,好奇心更加减少,对周围的新鲜事物也不敏感,也不敢轻易踏出自己所熟悉地范围,这无疑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危害三:迷信权威,不敢质疑,缺少创新意 识
恐吓式的教育使我们心中充满了畏惧,为了减少这种畏惧,我们能做的就是服从,服从大人们的意志,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这种小时候形成的消极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我们进学校后自觉地听老师的话,工作后下意识地听上级的话,即使明知他们做得不合适,也不敢轻易地提出来,更不用说去大胆地质疑了。没有质疑,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只能循规蹈矩、逆来顺受地生活、工作。
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新奇的想法、点子呢?即使有,也只会胎死腹中,不敢表达出来,没有想法、点子,怎么会有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是现代人才所需要的核心要素之一。
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危害,比如容易让孩子形成孤僻、内向、固执、暴躁等不良性格。既然如此,那这种教育方式为何会持续存在呢?
究其原因,有时代环境的限制,但根本还在于大人们的文化水平。
90年代豫西南的农村,市场经济的春风还没有吹到,人们也只是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阻挡不了人们“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生下孩子,只要他能吃饱穿暖,听话就行,还管什么其他乱七八糟的,大人们还要努力地奔波,让一家人吃饱饭呢!这是处在那个时代的无奈。
但根本原因还在大人们的文化水平,如果大人们的文化水平稍微高一点,可能就会知道用合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很幸运,我的老妈是个高中生,她很少用这样方式来教育我,总是耐心地跟我讲道理。
如今,我身边那些早早辍学的90后们大多都已成家立业,他们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得已把孩子交了他们的父母看管,然后爷爷奶奶们又拿自己教育儿女觉得很有用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孙子孙女,唉!
那该如何改变呢?最重要的是看我们自己!
我们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这点无法改变,没必要自怨自艾。现在就要努力去弥补因为成长环境而造成的缺陷,做一个积极上进的人。
尽力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吸收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亲自教育自己的下一代!除非条件有限,不要让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来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