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饭场(十二)
今天的人们在家吃饭时,一般都会炒上几个菜,有时候还能喝上几杯小酒,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通常人们把炒菜装入盘子中,餐桌的中间放一小盆蒸米饭或者是粥,一家人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子孙同堂,其乐融融,好不快哉!
然而在从前,还是在没有分田到户的时候,农村人一日三餐饮食都是比较简单的。早晚两餐基本上都是一菜一汤。所谓的一菜,通常也就是炒熟的白菜萝卜加入些许盐油之类的调料,对于有些家庭来说,油,也常常会是奢侈品,有时甚至是以酱豆之类的或者是以自家腌别的咸菜就饭。一汤就更简单了,一碗玉米糁红薯粥,或者是一碗玉米糊糊,也有的是干脆吃一碗清水煮红薯了事。大部分情况下再配上一两张烙饼或者是一两个粗面馒头当作主食。午餐一般都是面条的不同做法,也就是汤面或者是捞面,肉,还是不常见到的,除非招待客人或者是在年节期间才能见点儿荤腥。
当年,劳动,作为农民一生.的本职工作,也是作为养家糊口的唯一途径。人们早上五六点钟起床,就要带上农具下地干活挣工分,上午,下午都会听到生产队长敲响上工的钟声蜂涌而动。日升而出,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获得一家人的温饱而己,其实这一基本的愿望,也是很难得到满足的。直到改革开放的发令声响彻华夏大地,一切的一切,真的就不是个事儿,尤其是彻底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
那时候农村人吃饭,是很少有人家几口坐在一起就餐的,大家都是各端一碗,饭场一转。每到吃饭开始的时候,通常村里的每条街道上都会形成几个固定的饭场,要么是在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要么是在一个村里面具有标志性的地标旁边,一口老井,一棵叶繁枝茂的大树下,或者是在绿树成荫的村寨墙上,是约定俗成的就餐集聚地。没餐桌,没有座椅,更不会有空调和电扇,有的大多是互相之间的谈笑风生,微风不燥和偶尔的猪羊穿场。他们通常是席地而坐,或背靠着树,或背倚着墙,也有人腚下放上一只粗布鞋,或者一块脏兮兮的半头砖,在距离没有袜子遮挡的双脚很近的地方,就摆放着自己端上来的饭菜和馍馍。
一到吃饭时候,人们从饭场周边的家里鱼贯而出,一人一只碗,下面是粥上面是莱,讲究点儿的人家两只碗,一碗盛汤,一碗装菜,莱碗上面放着一两个饼子或者是馒头,有的一路走还一路用嘴吸溜着碗里的各种汤食。有人一顿吃一碗,也有人一餐吃上两碗,三碗,不停地往返于自家和饭场之间。反正油水又不大,吃的再多,也不会发胖也不需要减肥的。
他们吃的很香甜,嘴也巴哒的津津有味,互相之间也会时不时的品尝一下彼此家的美味素餐。
现在的就餐,讲究的是一种营养和排场,过往的吃饭,讲究的是一个满足的肚儿圆。现在就餐讲究是一种场面,昔日的吃饭图的是一种惬意的随便。想想过去,比比今天,各得其所,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思想起来,都是与时俱进,因时而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