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便入心的那些诗(四)
![](https://img.haomeiwen.com/i23093743/d9e2be93881b2acb.jpeg)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相信耳闻过这首诗的人,大多记住的均是后面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也是如此,在去阅读整首诗前,诗歌的后两句便早已烙在了心底。可能只是一刹那的触动,便能领会这份离乡日久,待返家之时,却无欣喜雀跃,反而担心害怕家中已生变故的复杂心情吧。不过,在这个通讯如此方便的年代里,大约少有人会有这般的情感体验。毕竟更多的会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或是问都不必问,便利的通讯早已让身在千里之外的人对家中近况了然于心。
可是在那个交通不便,音信难得的年代里,有人年迈返家便被告知“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有人明明是回故里,却历经“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人探询故人“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亦有人叹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此看来,现代通讯的方便倒是为我们消解了许多担忧思念,省去了许多尴尬苦恼!
![](https://img.haomeiwen.com/i23093743/51ffef1063a2963b.jpeg)
可缘何好不容易返家之人会陡生怯意,不敢相问呢?这得从诗中去找答案。宋之问在诗歌开篇明确提到“岭南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其间涉及空间的阻隔、音讯的中断、时间的推移三个因素。假想一下,在那个年代远隔千里,流落异地,离家日久,音讯全无,对家人自是会有百般思念,牵绊挂怀的。加上咱这诗人还是因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被秋后算账,获罪被贬,恐怕会更加忧惧家人会被自己牵累,在流放途中怕是徒增不少的担忧恐惧了。故而,不得不铤而走险,逃离贬地,返回家中。至此,为何会“近乡情更怯”自是容易理解的。虽说宋之问是罪有应得,遭遇流放,但那份在异地日久、挂念亲人却不得音讯的饱受折磨的心情,却是在跨越千年之后,如一颗小石子投入池中,激起了太多人内心的涟漪。我想,这正是诗歌的魅力,道真情实意,引他人共鸣,于是,诗歌便在人类社会里拥有了无穷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