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

操作系统不升级,再多反思也无力

2017-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我以前是学渣

ps:一个土包子,浑身上下啥都没有,就只剩下真诚了。


“反思”这个词从古至今好像都是非常谦卑而有力的一个词语,百度上对反思的定义是这样的:

反思,英文reflection 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

一句话:用新认知思考旧认知

反思行为普遍来说是好的,然而反思和反思之间是有巨大差异的,同样做错了事情,孔老夫子的反思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要比我们这些普通人高出很多。不扯这么远了,就你和你身边的人做出的反思,质量和力度都是差别很大的。

我之前有一个朋友,每个月一发完工资,他就花完了,准确的来说是给人还账了,因为他很喜欢向别人借钱,这个月借的钱,下个月还,往复循环。同样是外出打工,别人一年下来总会往家里寄很多钱,而他一年下来反倒向家里要很多钱!我作为他的朋友,曾劝过他很多次,我说:“你都老大不小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改改自己的毛病吧!没钱就省着点花,不要老问人借钱”。

他看起来很后悔,然后下决心:“以后打死也不别人借钱了!”

可到了第二个月,总有朋友会收到他的求助电话,“兄弟!最近没钱吃饭了,借我一些钱吧!”

三四年过去了,他还是这个样子……

你可能会觉得他是控制不住自己花钱的欲望,原因的确是这样的。况且我敢保证,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历,但为什么有人最终改正了呢?我还有一个朋友,以前跟他是一个样子(偷偷告诉你,我以前也是这个样子),有一次他跟我吃饭的时候谈到:

“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呀,得改”

然后人家就真的改了,从那以后很少问别人借钱。

我知道,你有时候也会感叹:“同样是人,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

你可能不知道,思考其实是个体力活,思考就像劳动一样,真的很累人。思考质量的差别,不过也就是有些人怕累,有些人不怕累而已,不然李笑来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我做过很多年的老师,我知道思考这东西在最初起步的时候会显得“多么不自然,多么吃力”

间接思考,也就是反思,当然更累啊!但累归累,思考的质量可是直接决定你行动的力量啊!所以这个累必须得受。

在最初的时候,同样是花时间思考,你思考得不如别人吃力,也就不如别人深入,不如别人深入,也就不如别人有效。

但仅仅吃力,绝对不是思考的关键,吃力也就是用力,得有一个发力对象和受力对象,这里,发力对象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考质量。

反思差异的原因


上面已经提到过,反思,其实是在用新认知思考旧认知。小时候我们在探索世界的时候,通常会一不小心就弄伤自己,比如被开水烫伤,这会让我们认识都开水是危险的,下次离开水远一点。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从以为那就单纯只是一个塑料壶(旧认知),到知道水壶里的东西会烫伤自己(新认知),然后反观整个过程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下次再受到伤害。

这就是反思。

但随着慢慢长大,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复杂,能够认通过犯错认知的东西也越来越局限,对自己行为的改变也越来越不管用了。

几年前我经常为一件事情而苦恼,就是经常会犯同一个错误,为此还自残过,认为这会让自己长记性,可下次竟然还会犯,那简直是人间地狱模式,让人绝望。人们常说跌倒了,就爬起来,是勇者的行为。但如果经常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爬起来又跌倒,爬起来又跌倒,这个该怎么解释?

随着慢慢的成长,我才知道操作系统这个词。操作系统和人的大脑一样,如果不定期更新,那么它就会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没用。用旧的操作系统去反思,根本不可能做到深入,到最后只能觉得自己又蠢又笨。

你认识内心那个自己吗?你不认识内心那个自己,你反思给谁反思呢?改变又为谁改变呢?

阻碍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主要源于一些旧观念,就是这些旧观念阻止我们向内深入反思的。下面我把阻碍我们深入反思的最大的三个障碍观念列举出来,你思考一下。

第一个:我是对的

抱有这样的观念的人通常会失去很多进步的机会,因为这个世界上本质上就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就算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有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推翻。所以放下证明自己的执念,是你走出障碍、深入反思的第一步。

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争论到底是基因突变引发了进化,还是动物们根据生存的需要最终产生了渐变?

她的观点是动物们为了适应环境所以进化出一些新功能。

我的观点则是动物们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于是它们突然变成了另一个物种,本来的同类,因为食物缺乏最终灭绝,而它则因为这次突变生存了下来,并且最后繁衍出更多后代。比如长颈鹿肯定不是因为地上的食物变少了,于是它们够着吃树上的食物,够着够着脖子就变长了,而是它本来也是脖子短的鹿,结果突然基因突变,它的脖子变长了,在地上已经没有食物的时候,它因为能吃到树上的食物而生存了下来。这个解释很有力度吧!

但一点鸟用也没有,就算有科学事实证明我说的是正确的,有什么用?最后我那个朋友好几天都没有理我,如果说这就是用处的话,我宁愿没用。

所以说证明自己对,根本没有意义。在生活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与他人产生合作,与他人达到共赢,才有用!聊天也好,讨论问题也罢,都要告诉自己最后一定要双赢收场。

第二个:都怪你(他)

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彻底清除这个词,因为这是抱怨,这是在掩盖自己的错误、阻止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很严肃的结论:如果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出现了问题,一定可以从你身上找到问题。

一部电影拍出来,没有人看怪观众吗?一篇文章写出来没有人读怪读者吗?我们总希望有一个人站出来承担责任,不管责任最后由生谁来承担,我希望你都可以在你身上找找问题,只要找就一定有,找出这些问题会让你下次表现得更出色。

这里还有一个选择:假如你实在很生气,不如暂时将责任推卸到物品身上吧!

有一个很机智的妈妈,在教自己孩子学习冲马桶的时候,孩子冲了四五遍都没有成功,孩子既懈气又生气,于是这个机智的妈妈就说,“再冲六次,如果冲11遍都不成功,那就是马桶的错”。

其实我们的大脑里面也住着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它的承受能力可不像大人一般。所以当你感觉自己快要承受不住的时候,不要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也不要推在自己身上,要推就推在物品身上吧!

记得有一次,因为同事把一个玻璃器皿放在我的身后,我一个转身就把它打到地上摔碎了,这个时候我本来想怪他,可一想是自己把它打碎的,但又不想怪自己,于是就怪这个玻璃器皿太脆弱了。

但注意!这只是避免让自己陷入痛苦的一个缓兵之计,为了让你调整好情绪面对现实的方法。

第三:不读书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次知识热潮,那个年代里的人求知欲都很强,有海外留学的;有追求自己爱好的;当然也有打游戏的。在那个知识热潮里产生了很多牛人,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渐渐的这波知识热潮就冷了下来,人们都开始务实了。但在今天,又是一波知识热潮,大多数人都开始追求知识了,这是因为务实到到一定程度上,就必须依靠知识支撑才能突破自己头上那个玻璃顶,所以在这个知识热潮中,不管你是做什么的,不管你的爱好是什么,一定要让自己保持寻求知识的欲望。这不仅能够帮助你突破现实中的玻璃顶,更能帮助你突破自己内心的障碍。

知识的传播有两种——说和写,和牛人对话或讨论是一种,读牛人写的书是一种。而很明显,后者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读书的时候不仅仅是看书,更是和作者在交流,你在读到一个的观点的时候,你就自然而然的会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他的逻辑和自己的逻辑有什么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产生新认知,用新认知去思考你的旧认知。这就等于是借用别人的高级操作系统来为自己的操作系统安装补丁,弥补自己的缺陷。随着你的系统升级,你做出的反思质量就会更加深入,行动也会更有力量。

放弃“我是对的”这个执念;抛弃“你是错的”这个观念,保持“读书”这个习惯,会让你的操作系统越来越高级,能帮你更好的接收新认知,作出更有效的反思,避免更多的坑。

只有操作系统升级了,你的反思才会帮助你改错,你才会变成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