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两日

2018-02-18  本文已影响198人  微澜细语

泉州老城又名鲤城、刺桐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都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因此地自唐朝开始即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多元文化交流中心。

入住泉州酒店已是傍晚。稍作休息,一家人外出觅食,泉州的美食很多,面线糊、肉粽、石花膏、姜母鸭、海蛎煎、萝卜干饭、猪血汤、土笋冻…但我们在热闹非凡的西街从街头逛到街尾,猜猜最后吃了什么?瓦罐汤和炒粉!可见,人始终是自己经历的囚徒,包括口味。

鲤城之夜

第二天,拿出泉州酒店送的手绘地图,按图索骥,发愿步行丈量古城,寻访各大名胜,把佛、道、儒教及伊斯兰教、当地土神庙看个遍。

开元寺自然是首要去处。福建各地有很多古寺,开元寺是其中最古老,最大的一座,开元寺的双塔曾经多少年来作为泉州的标志。

西塔1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仿木结构,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都有很美丽的佛雕,历经风雨,佛像、文字已经很是斑驳。但塔上站立的人,在800多年风风雨雨中始终屹立,守护着刺桐城。

西塔2

开元寺必去的另一个理由是,有弘一法师纪念馆。里面陈列了法师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最有名当然是他圆寂之前遗墨,“悲欣交集”。论书法,我只喜欢赵朴初的字,其余要么水平不够欣赏不来要么不对口味。弘一法师的书法,无论出家前还是出家后,绝非一流,但不妨碍我们带着尊敬的眼光看待他的一切——一个人的一生,四次转弯超车都能转出新的高度,转入一个领域就能在这一领域成就极高水平,实在不易!

读《白马湖的春晖中学》一书,了解弘一法师还是李叔同的时候对艺术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以精诚、专业、善意培养出丰子恺、钱君陶、刘质平等艺术大家,已经够让人尊敬一辈子了。

弘一法师绝笔

逍遥拿着手绘图带着我们东拐西拐,到了泉州府文庙,两排书廊,应该是书生们当年读书之处吧,都寂寞无声地关着,也曾回荡着白衣少年的笑声、读书声的文庙,如今空荡荡的,只有我们的脚步不时叩响地砖的回音。下图是文庙展出的拓片之一,据说是某个状元的作品。字体是我蛮喜欢的样式。

文庙拓片

最热闹的所在,是道教圣地,关岳庙。也许是快过年了,庙里庙外香火鼎盛、人流如织。普通老百姓年前拜拜财神爷,保佑自己来年发大财,当是最朴素的心理。百姓的需要最简单,衣食丰足、平安健康而已。

安静小巧赋予建筑异彩的空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我竟然已经拜访过其中之八了),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清净寺门楼

清净寺里保存有敕谕、碑记、香炉等,可看的地方有明善堂、新礼拜堂(对教友开放)、南墙、奉天坛等,盘桓半小时,细细看看蛮有特色。

一看时间,已近1点,寻觅美食街不得,在泉州吃了…竟然又不是泉州土菜,是徽菜!饥肠辘辘的我们,点了五个菜,其中一个是炖鱼贴饼子,吃得满意极了。另一道海蛎煎,徽菜大厨烧出来的味道也很不错!

吃好饭,决定用一下共享单车,骑车去看承天寺。不是旅游旺季的最大好处,就是人少清静。

承天寺1

百度上说,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这种季节找这10景全凭想象了,只最爱寺庙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副对子,“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

承天寺2

承天寺地处古城中心,幽静古雅、林木茂盛,是极清净之地,很适合平时烦闷闲逛一下。

承天寺3

转悠完承天寺,再骑车去天后宫。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妈祖庙,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高规格、年代较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有泉州人的地方必有妈祖庙,台湾应该是最多妈祖庙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

妈祖庙一群孩子奔来跑去的,大声问正在忙碌的青年,“听说今年的米龟是最大的?”“是哦,最大的,你们到时候来领红蛋吧…”后来他们继续一来一去的用闽南话开聊,显然这些孩子的童年在妈祖庙浸润上不同的记忆,也会在祭祀仪式中领悟妈祖文化的精髓:互助助人。

晚上,终于选了一家泉州小店,尝试了面线糊和燕肉汤。

面线糊

晚上或早晨吃面线糊,或荤或素,丰俭由人。和我老家水粉有相似之处,面的清香、顺滑、软糯,很适合早起胃口不好的人,或作为晚上熬夜后的夜宵,总之是很“落胃”的食物。据说,面线糊配肉粽相当不错。

肉燕汤

大约这一天真是累了,早早安睡。第二天的目的地是泉州南少林寺和洛阳桥。

用滴滴叫的专车,司机很热情周到,一路和我们聊天,谈泉州房价、介绍当地经济主要来源、讨论泉州两大经济重镇、发表对古城维修、人口生育等看法,不得不说,想要了解一个地方文化,与普通百姓聊聊,得到的信息最鲜活。智慧在民间,诚不欺我!

下车后,司机师傅和我们说,你们回程,坐41路公交车就好,不必特别叫专车了。虽然这趟专车不过22元,但过日子的人,还是乐意分享方便又实用的经验。

泉州南少林寺,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这是第四次原址重建的少林,有一点点古迹,更多是新修的建筑。山上庙宇、林园很大,走走需要大半天时间。我们草草走过,也没有等到武僧表演,就坐寺庙门口的公交车离开了。毕竟,最大的南少林,是在莆田而不是泉州。厦门的南少林也很不错,在里面吃过很不错的素斋。

彰显喜庆的红灯笼

然后,回到酒店自驾去了洛阳桥。

洛阳桥1

洛阳桥始建于1052年,是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洛阳桥在建桥史上最大创新,据说是在桥基上种牡蛎,通过牡蛎把桥基与海底零散的石头石条牢牢粘连起来,所以建桥900多年,从未被潮涨潮落的海水冲垮过。

天公不做美,但拍出的照片,相当有沧桑感。

洛阳桥2

此次年前的旅行,主要是为了去厦门看阔别27年的堂弟、老友和同学,所以在泉州两天,完全是走马观花游。

最后,找了泉州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作为本流水账的结尾。

洛阳桥 余光中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