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1|如何辩证看待习惯化
习惯化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习惯性的起床,每天走同样的路线上班下班,到同样的环境和用同样的模式工作,每天我们都以最熟悉的方式生活着。
无论我们遇见什么样的新事物或新体验,都会在经历了第一次之后就会把它归入习以为常的范畴。比如第一次见到大象,我们会对它的外形、叫声以及所有的行为都会感到非常新奇。此时我们接触到的这些新的信息对我们来说就是习惯之外的新刺激,但是当我们第二次见到之后,就不再感到新奇,转而进入了习惯化的无感状态。
可以说,习惯更像是记忆编程的结果。当一个新刺激被编码写入大脑之后,我们相应的感知也会被编写下来。当下次遇见或想起的时候,只是像计算机一样对被编写过的记忆进行调用,而最初触发的神经刺激却不会再次演练一遍。所以,习惯化是特别容易迟钝化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好奇的。从这方面讲,习惯容易让我们对已知的稳定的一切麻木。
习惯让我们忽略了鸟叫声,路边美丽的花朵,身边那些关心我们的人,以及明明很幸福的生活。人生路上,大部分的美好都是这样被习惯给冲淡的。从这些角度来看,习惯是可怕的。
当然,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习惯有着可怕的一面,也一定有它值得存在的好的一面。
习惯可以建立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最终形成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行为标签,即个性化的体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根据一个人的日常习惯判断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习惯化的建立不仅能凸显个人特征,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帮我们减少对精力的消耗。就像互联网产品追求框架化、模板化以提高工作效率一样,习惯给我们建立的“框架模式”,着实为我们减少了很多精力和时间的耗费。
我们所形成的习惯,其实是我们在无形中对重要事情并作出排序的结果。习惯看重什么,所以重视什么;觉得什么不重要,所以习惯忽略。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惯是有助于精力的保存的。如果人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看到的事情都非常惊奇,那人的精力肯定也是应付不来的。
习惯虽然让我们对稳定的一切容易失去感知,但当习惯的事物突然间变了,我们会有非常灵敏的感应。习惯于左上右下的电梯突然间变成了左下右上,习惯了吃某种口味的食物突然间变成了另外一种口味,每天都经过的路比平时更亮、更宽敞了(因为路边的树被砍了)……虽然都是微小的变化,但那一刻,我们的感知是强烈的。这是 “ 习惯的稳定 ” 和 “ 突然的变化 ” 这种差异冲突为我们带来的刺激,而正是这种冲击,训练了我们对外界的警惕和敏感度,不至于使我们一直持续的麻木无感。
总的来说,习惯是一种好的存在,只需要偶尔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习惯而麻木,不要对一切美好都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理所当然,不要等发生“失去了”这种变化之后,才感知到拥有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