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时差党争取做个生活家

给墓碑芯片加点料——简书两月

2018-06-15  本文已影响251人  芬兰墨轩
给墓碑芯片加点料——简书两月

现在什么都讲究数字化,日后的墓碑很可能是这样的:一块墓碑只有死者的名字,外加一个芯片,当阅读器从墓碑扫过,死者的生平和各种文字和影像便跃然眼前。

柯维先生在著名鸡汤著作《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一开始就提到过以终为始,向死而生。当时我还真想过,自己死后别人会怎样评价我的一生呢,想了好久,好像除了安静没什么好评价的。安静的外表,不美不丑没有侵略性;安静的性格,不吵不闹没有特色;安静地与人相处,不卑不亢不无事生非;安静地做事,不功不过没有追求。其实除了自己,没人知道一成不变的发型下面,除了有头皮屑,还有过一些大脑皮层活动的痕迹。我选择用写作的方式记录这种微小的活动——或许在我未来墓碑芯片里,路过的人可以偶尔阅读到,这个家伙其实曾经有过想法。

自嗨型写作适合有故事的人和有娱乐价值的人,很显然,我不是。

没有人愿意阅读一个普通人的日常流水,也没有人在乎一个普通人伤春悲秋的情绪。人一辈子只有这么一点时间,每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日常流水和伤春悲秋实在没有重要到让别人浪费时间来阅读。自知之明一点,少写牢骚话让周围人担心,实在熬不过去了,写写无妨,只是不能投给专题扩大化负面情绪,权当一种自我治愈的方法就好。

眼下写的手工文多数是“晒”的性质,实在算不得好,就当给未来的自己记录一点影像吧。如果能够活有幸到八九十岁,眼睛不好用了,手抖得不听话了,可以拿来这些文章,指给外孙看:瞧,姥姥当年手还是很巧的,你妈和你姨当年的衣服是姥姥专门给她们定制的呢,不会撞衫哟。有的简友提出可以写教程,我想日后一定会写,虽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毕竟做手工的人越来越少,可能手工程序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像现在的绘画,已经没有了《清明上河图》般的纪录片功能,但是成了一套修身养性的方法,记录手工过程也许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三维打印可能是以后的主流,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每个人穿的三维打印的衣服一定很合身,但是缺少手工温度或许是一种遗憾。

关于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尤其是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一个人的一生可能经历祖先几辈子的技术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反鸡汤实在可以理解,因为每个成年人的生活滋味谁也不比谁少,可是我仍然希望把鸡汤喂给自家孩子,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大女儿刚到成年年龄,小女儿九岁,写给她们的鸡汤和叮嘱,只能使用她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所以可以肆意浅显,如果读者恰好也有这个年龄的孩子,或许能够引起共鸣,我给这碗鸡汤取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写给丫头》,一个是《写给二丫》。也许外孙到她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两个女儿可以用阅读器扫出这些信,回忆一下我曾经对她们说过的话。

这个时代,虽说交流已经方便了很多,信息获取的渠道也很畅通,但是偶尔还是有语言不通造成的些许不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我也很愿意把芬兰有益的事情分享给愿意听的同胞,诗经里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诸葛亮建议后主“开张圣听”,魏源主张“师夷之长以制夷”,毛主席也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分享芬兰生活和这里的一些做法,实在不是出于“崇洋媚外”的腐朽思想,而是愿意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另一种可能,所有标题中含有芬兰字样的就是这一类的信息分享了。

平和一点,不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寻章摘句,营造峥嵘的文字氛围,如果有人觉得读我的小文就像听一个朋友娓娓道来地喝茶聊天,那便最好不过了。

我会继续写下去,如同跟朋友聊天,跟孩子交流,与未来的自己对话,以这种方式给墓碑芯片加点料,方便以后路过墓碑的人偶然扫描过我的想法,在墓碑前发发呆,感叹一句,曾经有一个叫墨轩的人,有想法地安静地活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