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寒号鸟》
《寒号鸟》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编排的都是“寓言故事”,有《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其中《寒号鸟》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根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撰写的《南村辍耕录》中的片段改写。
这个故事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结果。喜鹊天天辛勤劳作,冬天来临之前早早做好了窝,最后安逸地度过了寒冷的冬天,而寒号鸟却过一天算一天,最终耐不住冰冻严寒,冻死在崖缝里。
故事蕴含的道理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以此也让每个人都知道,幸福的生活要靠也必须靠劳动来创造。
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的背景,即寒号鸟和喜鹊生活的环境,一个住在山崖的缝里,一个住在杨树上,是一对邻居。文本在语言风格上充分体现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开头的两句话,都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前一句的最后一个词是后一句的开头第一个词,读着这样的句子,耳边仿佛响起爷爷奶奶给我们讲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文中两个句子结构总体相似,但略有变化,在介绍寒号鸟的时候,最后一句是有变化的:“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整体相似又略有变化,让语言变得灵动。
文章从第二自然段开始,以三个时间段为顺序,具体写了喜鹊和寒号鸟的不同表现。这三个时间变化的词都是单独成段。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三个时间,从深秋到初冬再到寒冬,天气是越来越冷。这样的环境描写推动故事发展,也为喜鹊劝告寒号鸟做窝作铺垫。
全文是运用对比来表现喜鹊和寒号鸟的不同表现的。第三自然段写“喜鹊一早就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喜鹊是十分勤劳的,“一早”表明喜鹊勤快,“东寻西找”说明工作辛苦,“衔枯草”讲的是准备做窝的材料,“忙做窝”说明能抓紧时间,做好充分准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号鸟,“只知道”说明他根本没有考虑做过冬准备,把“玩”“睡觉”当作自己的全部生活。因为两人的做法完成不同,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却”,表示转折。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却”。
故事中的语言也很有特色。秋天的时候,喜鹊劝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可寒号鸟不以为然,不听劝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到了冬天,喜鹊亲自登门,来到崖缝前,再次劝说:“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可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说:“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是不是寒号鸟不怕冷呢?不是。他已经冻得直打哆嗦:“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除了行为表现和态度上的对比外,故事在语言表达上,采用儿歌式的对仗和押韵,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故事的寓意是在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在温暖的日子不做窝,所以在寒冬腊月的一天,寒号鸟冻死了。他再也听不到邻居喜鹊的呼唤了,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懒惰的人最后的悲惨下场。
故事虽然写的是喜鹊与寒号鸟,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人也是这样。有的人十分勤劳,做事能未雨绸缪。也有的人平时十分懒惰,存在侥幸心理,结果只能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