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味品的这些知识,你都了解吗?

2024-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叶小姐姐

调味品是居家做饭必备品。

选调味品时,大部分人要么看品牌,要么听促销人员推荐,要么随手拿一瓶。

调料类产品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学会看产品标签,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买到的一定是货真价实的产品。

1.食盐

如果家里只有一种调料,那一定非盐莫属。

食用盐也是有标准的。

普通碘盐,氯化钠≥97g/100g;碘含量是20mg/kg-30mg/kg(不同地区或有差别)。

如果是低钠盐,氯化钾是10-35g/100g。低钠盐又叫“低钠高钾盐”,不但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而且对普通人也有好处。

推荐普通家庭购买低钠盐。

2.酱油

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和/或麦麸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酱油生产应当具有完整的发酵酿造工艺,不得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等原料配制生产酱油。

酱油产品根据氨基酸态氮含量分级如下(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则酱油品质/营养价值越高)。

氨基酸态氮≥0.8是特级;氨基酸态氮≥0.7是一级;氨基酸态氮≥0.55是二级;氨基酸态氮≥0.4是三级。

除氨基酸态氮之外,还可以看配料表,配料表越简单说明添加越少,品质也会越高。

比如,某品牌酱油,氨基酸态氮≥1.2g/100g,属于特级酱油,配料表纯净,无额外添加,它的品质就比较高。

再比如,看到配料表上写着:氨基酸态氮≥1.15g/100g,属于特级,配料表纯净,无额外添加,是高品质酱油。

3.蚝油

蚝油是利用牡蛎蒸、煮后的汁液进行浓缩或直接用牡蛎肉酶解,再加入食用糖、食盐、淀粉或改性淀粉等原料,辅以其他配料和食品添加剂制成的调味品。

购买蚝油时要注意,蚝油的国家标准是GB/T21999,产品有这个标识,说明是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生产的。

还要看配料表里是否有“蚝汁”这两个字,且排在第一位(如果标注了含量,含量越高越好)。

此外, 配料表简单、添加剂较少者更好。

4.醋

醋分为食醋和甜醋。

食醋是单独或混合使用各种含有淀粉、糖的物料、食用酒精,经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的液体酸性调味品。

甜醋是单独或混合使用糯米、大米等粮食、酒类或食用酒精,经微生物发酵后再添加食糖等料制成的食醋。

根据国家标准《GB2719-2018》,食醋的总酸≥3.5g/100ml,甜醋≥2.5g/100ml。

5.料酒

料酒是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成分为主体,添加食用盐(可加入植物香辛料),配制加工而成的液体调味料。

目前料酒的行业标准是《SB/T10416-2017》,购买时可以参考以下要求:

酒精度(20℃)≥10%;氨基酸态氮≥0.2g/L;总酸≤5g/L;食盐≥10g/L。

6.红糖

根据国家标准《GB/T35885-2018》,红糖分为优级、一级和二级三个等级。

判断标准是总糖分(蔗糖分+还原糖分)≥90是优级,≥85g/100g是一级,≥83是二级。

7.味精

现在很多家庭都不用味精了,因为很多人说味精是化学制品,不好,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要吃了,其实不然。

根据国家标准《GB2720-2015》,味精是以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玉米、糖蜜等糖质)为原料,经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发酵、提取、中和、结晶、分离、干燥而制成的具有特殊鲜味的白色结晶或粉末状调味品。

加盐味精是在味精中定量添加精制盐的混合物。增鲜味精是在味精中,定量添加了核苷酸二钠等增味剂的混合物。

味精并不是化学合成品,是可以放心用的。

8.鸡精

根据鸡精的行业标准《SB/T10371-2003》,鸡精是以味精、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提取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混合、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

一般要求,谷氨酸钠≥35g/100g;呈味核苷酸二钠≥1.1g/100g;氯化物(以NaCl计)≤40g/100g;总氮≥3g/100g。

9.家用代糖

三减:低盐、少糖、少油,是健康饮食的基本要求,为减少食糖摄入量,现在很多家庭烹调时用木糖醇、赤藓糖醇等“代糖”来代替食糖。

代糖是常用于无糖饮料等产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只要不过量摄入就是安全无害的。此类产品在很多超市有售,家庭使用时遵照说明书即可。

烹调常用的调料,也可能成为默默危害生命的“凶手”!要学会看食品标签,科学选用,适量食用,吃的安全,吃的健康,吃的放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