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起点
今天,我们来谈谈创业的起点。
创业的起点是“我”的稀缺性。换句话说,“我”有什么是与众不同的?可能是我的某种天分,可能是我的某种独特经验,也可能是我的某个特别机遇,诸如此类。属于我的这种稀缺性越强,创业的起点就越高。
大部分商业书籍都让创业者首先关注市场需求,找到那些能够满足客户刚需的产品或服务。但是,这样做的困难是你根本无法起步。
找到市场刚需,真的很难吗?我觉得一点儿也不难。刚需就那些,都是明摆着的。难的是刚需已经被许多巨头充分满足了,甚至供大于求了。你就算找到刚需了,跟你也没有什么关系。那些看上去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其中有不少是伪需求。你想啊,市场中有那么一块蓝海,还特别特别赚钱,谁都没做呢,等着你去弄。你信吗?
你在热闹的商业街区开个餐馆,虽然租金贵、竞争激烈,你却还有赚钱的可能。但是,如果你自作聪明,在一个偏僻的小街区开个餐馆,虽然租金便宜、竞争不激烈,你赚钱的概率却大大降低了。除非,你有独门秘笈,能够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特别特别好吃的饭菜。说白了,如果你不是食神,就别拿地段不当回事。而且,即便地段好,你还需要勤于管理、服务和食材等。餐饮是一个勤行。你做不到足够勤奋,你就别想赚钱。这背后的原因是,大部分餐馆没有很强的稀缺性,只能靠着勤奋来赚钱了。
那么,稀缺性从哪里来呢?我又不是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我是不是就不能创业呢?未必。
你还是可以想方设法放大自己的稀缺性。你可以选择一个尚未被清晰定义的领域,并且这个领域和你的过往经历具有很强的关联度。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在创业之前,在淘宝网做数据挖掘的工作。那段时间,我的直觉强烈地告诉我,人工智能技术一定是未来的趋势。但是,我也并不清楚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具体地创造价值或者说如何赚钱。不过,我想,我不清楚,别人也不清楚。不能因噎废食。所以,我决定干起来再说。
于是,我开始创业,开始融资。面对风险投资人,我只需要把握住一个亮点就够了。这个亮点就是我的稀缺性。如果亮点太多,投资人反而容易搞不懂,搞不懂就不会投资。我给自己总结的亮点就是,在淘宝网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聚划算平台选爆款。这个点一方面让不懂技术的人能够理解技术到底如何创造价值(选爆款),又能够展现技术的潜力(在淘宝网聚划算这个流量巨大的平台让技术得以落地)。因此,我很容易就拿到了许多投资。让我成功获得投资的关键就是我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稀缺性,并且用一句话就可以将我的稀缺性总结到位。
融资告一段落,我的目标就是创造利润。毕竟,企业的本分就是赚钱。随着我的了解增多,我发现,纯粹靠人工智能技术赚钱非常困难。而且,随着同类人工智能科技企业的增多,也随着巨头自建技术团队,想靠技术服务突破重围太难了。也就是说,在我拿到融资之后,我的稀缺性变得不那么稀缺了。
在这个特定的阶段,我发现我的稀缺性是拥有丰富的快速融资的经历,而这个经历让我理解了科技企业获得资本的底层逻辑。于是,我用我们融资来的钱,投资比我强大好多好多倍的科技企业。在我买这家企业股票的时候,市场并不看好这家企业,觉得管理层善于资本运作、不务正业。但是,因为我特殊的经历,我能够理解管理层的思路,所以坚定地重仓投资了这家企业。就这一笔投资,让我的公司赚到了实实在在的利润,比之前做技术服务所有的收入(更不要说利润)加起来都多。因为这一笔投资,我们成功转型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渐丰富了我们的投资经验。
稀缺性是独特的,稀缺性也是可以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和不同的环境之下,我们的稀缺性是不一样的。创业者的工作就是随机应变,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之下找到最能够发挥自己稀缺性的亮点,然后想方设法让这个亮点被放大。
创业的结果是创办一家创造价值的企业,而企业所创造价值的大小其实是由客户来决定的。只要有客户愿意付费,那么所创办的企业就有价值。并且,越多客户愿意付越多的钱,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由此可见,创业的结果是由别人决定的,而不是由我来决定的。不过,创业的结果不等于创业的起点。你最近胖了七斤,这是结果,但这可不是你的初衷或起点。你胖了这七斤,是因为你爱吃红烧肉,越吃越爱吃,这才是起点。
其实,创业就是做好自己。不勉强,不刻意。真实的自己只有一个,这独一份的稀缺性就是创业最好的起点。
明天能走到那里,谁也不知道。但是,我可以知道的是,我今天选择往哪里去。
我喜欢荣格的一句话“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做一个清醒的人。创业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