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思维导图
很棒的一本书
今天开始看
推荐序1 差不多先生需要思维拐杖
看了赵国庆的书稿《别说你懂思维导图》,不禁让我想起1918年胡适写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差不多先生传》,意在讽刺中国社会常见的那些处事不认真、不严谨的人。其中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1931年,陶行知在他编辑的科学普及读物里写了篇“笼统哥”,引发他写这篇“笼统哥”的是,有一天,一个学生高兴地跑来告诉陶行知:“蛇被王三伯咬啦!”陶行知一时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被蛇咬过的王三伯伤好后下地捉蛇,把捉到的大蛇剥皮后烧着吃掉了。这个学生想用这句话表达这个过程,结果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陶行知创作了个“笼统哥”,说他是混沌国,含混省,糊涂县,囫囵村人。有一天,“笼统哥”到科学园去玩。谈话间,有人问他:“多大年纪?”他说:“几十岁了。”人问:“有几个儿子?”他说:“好几个。”人问:“你母亲多大岁数?”他说:“已老了。”人问:“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他说:“不很多。”人问:“你一顿吃几碗饭”他说:“很不少。”再问他:“贵国离这里有多远?”他说:“很远很远。”
胡适和陶行知所描写的“差不多先生”和“笼统哥”现象是中国人身上的顽症,当今仍有不少这种人,甚至一些戴上硕士帽或博士帽的人中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创作与讽刺都是希望中国人以科学、缜密的态度对人对事,反对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然而,近百年来这个目标还未达到。
现今不少人的“差不多”和“笼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就是这种马虎态度;二是缺少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对于前者,自然需要每个人端正态度;对于后者,还需要经过相应的过程,找到适当的方法,学会运用思维。思维导图就是帮助人学会思维的一根拐杖。
本书作者在读博士阶段开始对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研究发生兴趣,十余年来把最宝贵的青春时段用来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在对众多人的培训过程中,通过互动和思辨已经把这一领域的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完整、清晰。现在,他把自己十余年辛勤汗水的结晶写成一本书,以比较简明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以期解决更多人提出的关于如何提升思考力和学习力的问题,从而提高更多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这确实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又是众多人所急切需要的。
思维导图的适用性比较广泛,凡想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技巧的人都可以灵活使用。不少人的思维不够全面、深刻并非是自愿的,而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由于缺乏思维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以自己的肤浅和狭隘认识当作已经思考到位了。此时,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检验工具,也可作为催化剂,促进一个人在使用它后将思维引向更加深入和全面。
学习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并不难,人们能否使用好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想不想用决定的,而非会不会用。一旦学会使用,它就能成为人们很好的帮手。使用者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永远只是个工具,只是个台阶。客观事物的逻辑和内在机理要比思维导图更复杂,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证;人的思维特性也不完全依着导图的形式千篇一律,每个人的思维都会带有其独特性。因此,人们在使用这个工具时不要为其所囿,只把它当作登堂入室的钥匙就好。入室之后,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思维达到更高境界,在运用思维导图工具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己思维的优势。这就如同100位木匠用斧头,斧头是一样的,工匠的手艺高低是不一样的,制造出来的家具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能否充分有效地用好思维导图,最终还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