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取悦自己 再成为自己|书评:佰稼《别让世界改变我》
这是我第一次读90后写的书。初看书名《别让世界改变我》,很纳闷:在大家都认同“当你无法改变世界时最好就是改变自己”这句话的时候,作者佰稼生硬地非要叫嚣“别让世界改变我”,这是一颗怎样坚硬的心和生硬的行啊!带着这样的疑问,翻完了这本书。
家在农村,家境贫穷,大学读的是一所普通二本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等等这些,作者的境况与我很相像,性格因子里也有贫穷的自卑、逐梦的隐忍,因此,捧读佰稼的文字,在某些学习生活中仿佛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在一些经历中也仿佛是另一个自己完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经历,新奇,感动。压弯身子的,可能是灾难,一如重沉沉的稻草附诸骆驼;也可能是成熟,亦如沉甸甸的谷粒加诸稻穗。显然,佰稼不是压弯的骆驼,他更像是坚强的稻穗,看重后天的锤炼,充分吸收水分和阳光,坚韧而乐观地努力生长着。
佰稼的文字是恬淡的,喜欢在每篇前面加上一个符合主题的名言,习惯每篇都标注几个数字来分层,然后在这外衣下,总是那么不急不慢地讲述自己的生活,徐徐地叙说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见闻和努力,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显示出不与年纪相称的成熟和老练。
这本书是一个普通90后的心路迷茫成长史,是一名农村屌丝“取悦自己”的挣扎奋斗史。亲情,行走,奋斗,梦想,这些词不时从字里行间蹦出或者凸出。亲情里,母亲的包容宽厚,父亲的无私奉献,哥哥姐姐的手足情深,以及对爱情的憧憬,都幻化为作者爱的港湾、飞翔的力量。
“在路上”,是作者喜欢写的主题。读书时代,在异地他乡的苦闷和徘徊;毕业后,各城市穿梭中工作的变化,以及大江南北的行走,乘桴浮于海出国的周游,到现今成为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创始人,作者一直在路上。互联网时代的在路上,没有刀客横行邀明月的豪迈,也没有剑客飘忽弄金樽的洒脱,你只是万千过客中毫不起眼的一枚尘埃,卑而囧,小而微。与大多写旅游随笔的作者不同的是,作者弱化了行走中的具体人事,力争以客观来审视陌生的周遭和熟悉的过往,抒写体验中此时此刻的独特感悟,于是在路上学习思考,在路上迷失逃避,在路上清晰清醒,在路上认识了自己,即使卑微,也要让自己活得茂盛。“在路上”,这也是你我的宿命。只不过,虽然同在路上,有的清晰地走,有的快乐地行,有的盲目地跟,有的行尸地移,大家彼此不识,目的不同,目标不一,同途殊归,而最后与殊途同归于坟。
花花世界,诱惑频生,红尘多情。也许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在生活的压力面前,我们一次次与亲人交涉而妥协,一次次与职场同事争执而隐忍,一次次与朋友争辩而退让,渐渐地放弃了自己,收敛了自己,变得愈加谨小慎微,愈加茫然如萍;可某个时刻我们蓦然回首,发现我们放弃了自己却并不能换来一句平稳和快乐。
在作者看来,努力生活最正确的姿态,就是从正确的角度看世界,去遵循自己内心,不忘初心,做好此刻,不对自己妥协,不对人生将就。别让世界改变的,是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追逐,更是对梦想一如既往坚守的姿态。
不迷失自我,更好地取悦自己,从而成为自己。如是,把一切交给时间,梦想自然绽放。
这本书也是佰稼在人生路上行走的一个小结,有枝蔓啰嗦的地方(一些穿插的议论过多,如P40写白胡子上帝的故事、P62写李安的例子),有渲染说教的地方(不自觉在叙说中一再穿插你怎样、我们怎样,其实点到为止留有余味更好),还有段落之间空隙过大(貌似每段都有个自然空行,其实就是150页未尝不可,书不在于厚)等等,喜欢旅游行走的佰稼,已经整理完自我情绪,应该在积极梳理着下一站的精彩吧,我们期待着。
(本文发表于2016年5月4日《孝感晚报》第12版“悦读连载”,有删节。感谢编辑谈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