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心理想法

当亲密关系中的人痛苦时,请以爱面对!

2022-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落叶_知秋

文/知秋

当从新闻中或从影视中看到别人承受痛苦时,我们通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善意,甚至还会流下泪水。而当我们面对亲密关系中的人的痛苦时,却总是习惯于幸灾乐祸,习惯于说一些“早就跟你说过……”之类的话,尤其当对方是因为没有听自己的忠告而导致的痛苦时,我们的幸灾乐祸感会更强烈。比如说,老婆因为炒股而血本无归;老公因为没有好好刷牙导致牙疼,因为胡吃海喝而导致生病;孩子因为没努力学习而考试成绩很差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不幸遭遇给当事人带来了痛苦,也给亲密关系中的旁观者找到了贬损当事者的理由。

我们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我曾经提醒过他,我曾经一再告诉他不应该……,我这么说是为了他好,他没有听进去,现在吃了苦头,他就是活该!”我们却忽略了一件事,在当事人痛苦时,他最需要的是别人的爱和接纳,你想通过责备带给他自责感,而他产生的,除了抵触和抗拒,没有其他。而且我们所传递出的责备和不宽容,让对方深深感觉到亲密关系带来的不适感。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行为方式,来源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惯性思维。我们从小就是在父母这种“事后责备”的教育模式中长大的,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而且我们从不认为这种模式有什么问题。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在别人遭遇痛苦时,我们缺少了尊重感和共情力。我们太想显示自己决策的英明,我们太想成为别人生活方式的评判者,我们打着“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的正义旗号,堂而皇之地干预着别人的生活。当思维中只有“非对即错”这一种模式时,我们就陷入了狭隘的极端思维的怪圈。

当我们不能宽容和共情别人的不幸时,我们得到的也是对方的反唇相讥,从而使亲密关系产生裂痕。我们从小到大并没有接受共情力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倾向于权威和服从,倾向于用强势去压倒对方,把对方变成弱势。我们自以为自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别人指手画脚,最终使整个社会的互动方式基本倾向于下意识的指责模式,所谓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听起来很有理,却把人性的善完全泯灭掉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哪怕真有些道理,也不能成为我们对别人落井下石的理由。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哪怕他挥霍虚度,哪怕他损害健康,只要是他自己选择和喜欢的,只要不伤害他人,没有人可以干涉。我们哪怕真是出于为了对方好,也只有建议的份儿,没有强迫的份儿。试想:当我们自己面临不幸时,我们是否愿意听别人对我们的做法横加指责和埋怨呢?如果我们不愿意,我们为什么却要求别人接受呢?别人的不幸由别人自己埋单,我们最好的做法是尊重和理解,并给出我们的共情和宽容,才是给对方最大的帮助。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实,人只有在被爱和被接纳的环境里才能自我反思,只有自我反思才能促成自我改变。惩罚打骂、恶言恶语可能可以改变一个人表面的行为方式,却不能激发他改变的内驱力,也就是不能促成他真正发自内心的改变。

所以说,在别人遭遇痛苦时,我们的共情决定了我们施爱的能力,我们的宽容决定了我们对他人生活的尊重。此时,不需要通过责备对方来标榜我们所谓的先见之明,此时,只需要理解、倾听和安慰。

让我们修炼自己内心博大的爱,用“很不幸听到你的遭遇”、“希望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我特别理解你的痛苦”之类的话表达我们的同理心,用无声的拥抱传递出我们的爱和安慰。世界将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多一份温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