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国学•养生读书·随想读书让生活美好

《道德经》相关书籍摘抄

2018-05-10  本文已影响529人  Recycler

以下是从相关书籍中找的观点,非个人原创,仅供学习参考。

《老子》有三大内容,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

《老子》中却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

《老子》一书中的“道”,除了无形之外,还有许多特点。“道”是运行不止、无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其次“道”的运动是一种循环运动,书中称之为“反”、“复”;第三,“道”的运行是以“自然”为准则的,即以其自身为法则,是一种自然发展,无任何强迫因素,“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老子道论的精髓;第四,“道”的最大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又称之为“玄德”。“道”的这一特性成为老子人生观和政治观的基础。

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它是“道”所赋予的,是“道”的体现。没有道,就没有万物;没有德,万物就失去了本性。具体到人,就是人之德,具体到物,就是物之德。

《老子》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

认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合乎“道”的,只有“柔弱不争”才能无往而不胜。所以书中所说的以柔弱不争做人,并不是把人变成一个懦弱可悲的角色,而是为了更多地获取,达到更大的成功。

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著名政治主张,认为“无为”是治理天下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

《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并不是号召君王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不扰民和顺民心,没有骚扰,没有强制,百姓感到自己本来就是如此,而事情,已经办成。

什么是有为呢?就是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民,它包括法令禁忌、剥削税收、杀人行为等等,

怎么做才能无为呢?首先,统治者不要标榜贤能,不看重难得之货,不展示引起人们欲望的事情,同时统治者还要消除享乐之心,其次,要使人民返朴归真,顺乎自然,人民淳朴,天下就会安定。第三,不要使用权术心智治国,要放弃那些虚伪无益的东西,第四,要体察民意,顺应民心,第五,不要过份地压迫人民,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第六,统治者不要自夸,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总之,要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此,国家才能达到人民不知有君王存在的理想境界,实现无为而治,才能把理想中的“小国寡民”变成现实。

反对战争,因为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而且战争还会带来敌人的报复其次,不得已而战时,要保持克制,不要逞强斗勇以杀人为乐,再次,在战争过程中,不要轻举妄动,必须保持冷静。

老子提倡人性自然,顺应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什么?是好是坏?不论好坏,老子不建议外来的政策干预,政策制度并不能改变人类的大结局。虽然老子不提倡制度,但是老子提倡思想,即顺应人性善的一面,为天下做事。这就与自然选择的定义相违背。除非老子把人性自然定义为善。

《道德经》相关书籍摘抄

“无为”是顺任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这观念主要上也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谦退”具有“不争”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刚陵物、强悍暴戾。“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虚”是形容道体的,如第四章上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训“虚”,意指“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体却能发挥无穷的作用来。又如第五章上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这是说天地之间是虚空的,但万物却从这虚空中蓬勃生长。可见这个“虚”含有无穷的创造因子。用在人生的层面上,“虚”含有深藏的意思。“无”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称“道”,因为“道”是无形无色而不可见的,所以用“无”来形容它的特性;另一是指空的空间。从上面简略的解释汇总,可以了解老子这些观念不仅没有消极的思想,相反的,却蕴涵着培蓄待发的精神;一方面他关注世乱,极欲提供解决人类安然相处之道(如“无为”“不争”“谦退”等观念的提出,乃在于呼吁人收敛一己的占有冲动,以消解社会争端的根源);另方面,他要人凝练内在生命的深度(如“虚静”等观念的提出,乃在于期望人们发展主体的精神空间)。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又说:“功成而不有”“为而不争”。“生”、“为”、“功成”便是要人创作从事:“不有”、“不恃”、“不争”便是不必把创作的成果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老子的思想并没有消沉出世的念头。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常被解释为:表面上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事实上,“无不为”只是“无为”的效果,即是说,顺其自然便没有一件事做不好。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有些人以为老子这话叫人为“私”的,“无私”只是个手段而已。其实这一章的重点在于说“无私”。圣人的行为要效法天地的无私意。一个高位的人,由于机会的便利,往往容易抢先占有,因而老子唤醒人要贡献力量而不据有成果,如果能做到退让无私(“后身”),自然会赢得人的爱戴(“身先”)。所谓“成其私”相对于他人来说,得到大家的爱戴;相对于自己来说,成就了个人的精神生命。

“道”这个字,在《老子》书上前后出现七十三次。

1、形而上的实存意义的道

2、同“德”

3、实存意义的道所显现的规律,实存的道体,虽然无不为我们所认知,但当它作用于物所显现的规律性却可为我们所遵循。

4、体道者之容态和心境。即意指。慎重、警戒、威仪、融和、敦朴、旷达、虚怀、深远等人格修养的境界。

5、自然之道

6、无为之道

7、处下之道

8、发展道路

9、清静无为的正途

10、柔和之道

11、道理

12、愚朴之道

13、慈、俭、不敢为先

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当它向下落实到经验界时,才对人产生重大的意义。这层意义的道,即作为人生指标的道,它呈现了自然无为、虚静、软弱等特性,这些特性可说全是为了应合人生和政治的需求而立说的。

实存意义的道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为什么道是无形的?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

为什么道不可名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

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额,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力量而改变。

老子的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却是不断地在运动着。

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汇总,可以看出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

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

老子认为道在品味上,在时序上都先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

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

无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现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

规律性的道

一是、对立转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一切想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

人间的存在价值也是对待形式的。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

普通人一般人之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进一层的透视其中隐藏着想法的可能性。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情状中反复交变着,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

老子为什么这样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状态和事物对立面的转化呢?

第一、老子认识事物是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然而老子则提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

第二、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他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于他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当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

第三、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两脚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于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这也是反律第一义的说明。

老子认为道表现了这种规律: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亦即是朝相反方向进行着。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

二是、循环运动的规律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相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返和复,与周行同义,都是循环的意思。这是反的第二意义。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

道是广大无边的,万物都从它出来,万物从道分离出来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这,万物的运行,越来越离开道了,离道遥远,剥极必复,又回复到原点,这样一逝一反,就是一个周行。老子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他认为纷纷纭纭的万物,最后终于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在这里可以知道老子所说的反含有返回本根的意思。老子为什么要主张返回本根呢?本根是怎么的一种状态呢?老子认为本根就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在他看来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的,道创生万物以后,万物的运动发展就越来越离开道了,去道越远,就越不合乎自然了,万物的烦扰纷争都不是不合自然的表现。所以只有返回到本根,持守虚静,才体合于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

由反的概念,说明道和道所作用的事物,依循着如下规律: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循环运动,返回原点。

老子了解自然的规律,就是知常(常是指事物变动的不变之规律)我们应依循着自然的规律去行事,如果不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三是、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这个不为我们所闻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以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了。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混以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边是德,简言之,落线经验界的道,就是德。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教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

这个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即是德),究竟蕴涵了哪些基本你的特性和基本的精神呢?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

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环绕着这个观念而开展的。自然无为是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

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与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为老子提出自然一观念,来说明不假一毫面前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人为还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效法的也是自然。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政府的作为以不干扰人民为上策,政府的指责在于辅助人民,功成事遂,百姓并不感到政府力量的存在,反而觉得自我发展的结果。在人民丝毫不感到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十分的自由自在。

老子认为,为政不宜扰民,扰民就不合于自然了。反之,如果政令烦苛,犹如飘风暴雨,对人民构成侵害,那就不能持久了。暴政之所以不能持久,就是因为它不合于自然的缘故。

道对于万物是居于辅助的立场,所谓辅助,只是依照万物本能的状态去发展。体道的圣人,理想中的治者,它的为政也能表现这种精神:辅助百姓的自我发展而不加以制约。

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圣人是不偏私的,任凭百姓自己发展。这就是自然无为思想的说明。自然,常是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

所谓有违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老子看到有位之政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了。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兽族不知所措;发令森严,把人民捆得动弹不得。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在上者吞噬税赋,这样的政府,只是加强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大众的暴虐。在老子那时代,擅自夺取百姓的权利是很普遍的。政府权威所集中化的控制越强,对于百姓的蹂躏性就越大。政府原是服务大众的工具,然而当时的政府却已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

老子处在那样的时代,深深地觉察到那些自认为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理想专断的人,他们的作为,正是早场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

事实上,好静、无事、无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状。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主张,产生了放任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由不干涉主义而来的,老子认为统治者阶层的自我膨胀,适足以威胁百姓的自由与安宁,因而提出无为的观念,以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与干预性。在老子所建构的社会里,虽然不能以民主的观念来附会它,但空气是自由的。

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所产生的效果。

他鼓励人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有教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对于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秉赋,以此他提出自然的观念,为了使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他又提出无为的观念。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役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以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虚和静

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定的状态。

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是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乃是虚静的状态。

老子静这个观念的提出是有他的思想背景的:他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们耽溺与官能的刺激,追逐着声色之娱。他唤醒大家要在多欲中求清静

他目击当时统治者扰民的实况:重税的逼压,严刑的苛虐。所以他一再地呼吁为政要清静,不可不干扰民安。

老子不仅主张为政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

柔弱和不争

他的不争的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平的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人去为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而人类努力所得到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这种为他人服务利万物而不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也可说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由此推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含在这种不争的思想里面,主要的目的那在于消弭人类的占有冲动。

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说的预设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为他是没有意义的。是外在世界无法验证的。然而道的问题却不可以把它当做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道之为一种预设,犹如政治学上的预设的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果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对于这个预设的命题,我们即不能否定它,但也不能证明它。

老子道的论说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拔出来,使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从宇宙的规模上,老把我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

老子解释宇宙现象是,破除人格神创造的说法,而重视万物的自生自长,纯任自然。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而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占有欲。所有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占有的冲动。从古到今所有人类的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争夺无尽期地在进行着。而战争的残杀,是有形争夺事件中最惨烈的。战争的意义,令人感到惶惑,追根究底,这些屠杀的时间多半只是为了剥削者的野心和意气,而迫使多数人的生命去作无谓的牺牲。如果遭受强暴的侵凌,万不得已而应战,要恬淡为上。打了胜仗不要得意,得意就是表示喜欢杀人。想想看,大胜仗,就是杀死很多人,而没一个被杀的仁,都是和你一般的。

老子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只是他眼看到这个社会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求名、取利、争功、大家都相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无功的想争功,有功的更要居功。所以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己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

反观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老子恳切地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蓄,就这一个层面来说,对于现代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态与心理样态,老子的呼声,未尝不具有深刻的意义。

老子哲学上的缺点:

老子常使用类比法支持他的论点。这种类比法的使用,虽然有相当的说服性和提示性,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力。当然当我们了解老子的用意,只求在经验世界中找寻说明他的道理的论据,这些论据虽然无法保证他的结论只必然性,然而并无碍于他的道理之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运用。

一是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是很浓厚的。然而是否能够放回到本初的状态?同时所谓本初的状态,是否像老子所设想的那样美好?是否有碍于事物的向前推展?

二是老子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循环状况的。然而事物的法杖状况是复杂多端的,种种状况,不一而足,未可以单一的循环往复来概括其余的。

三是老子主张无知弃智,因为他认为一切巧诈的事情都是有心智作用而产生的的。他有主张绝学,他认为这种圣智礼法的追求,徒然增加人们的智巧心机。但是他忽略了智和学也可引人向上,导人向善的趋途。

四是老子重视事物对待关系的转化。这种说法,很容易使人觉得好像无需要主观力量的参与,祸就自然而然会转化而为福,福又自然而然地转化而为祸,事实上,直管的努力,常为决定祸福的主要因素。

五是老子意在强调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值得怀疑的。此外,道家思想都肯定了任何自然事物的一体情状,然而任何自然事物在本质上究竟是否同一?认识有意志、有理性、有感情的。意志的表现,理性的作用,感情的流露,都使得人之所以为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

六是在老子所建构的理想国中,那种安足和谐的生活,固然很富诗意,令人神驰,固然有其社会环境作为依据而非全然梦境。但是我们毕竟感到在这种单纯而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人究竟还有多少精神活动可言?

七是老子意在强调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一个人如果长时期浸染于这种思想的气氛汇总,久而久之,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也会消解人向观念探索以及想思想禁地推进的勇气。总之,在老子所建构的世界汇总,人们固然可获得心灵的平和宁静,然而相对地减损人创造性的冲动。

第1节:不要幻想金子超过汗水

“大器晚成”这个词,一般被用来安慰那些少年不得志的人。但这并不是老子本来的意思。“晚”不是指年龄。“晚”是指时间。准确地说,是刻苦努力的时间。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可望成功;反过来说,一定要将成功希望寄托在长期努力上,不可急于求成。

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够克服慢的恐惧,一步一步达成人生目标的人。

最有价值的事物、最伟大的业绩都是在缓慢中完成。成功的要点,就是克服对慢的恐惧,一点一点地把梦想握在手中。

尽管生活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教训,有些人还是“不信邪”:别人需要“大器晚成”,但我不需要。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智商高,或者说比别人聪明。他们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找到一条捷径,省略辛苦练习的过程,比别人更快地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最后找到的捷径是赌博、买彩票、做违反规则的事情。他们的理论依据是: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第2节:步行可能比飞行更快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克服对慢的恐惧呢?他们认为,现在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更快实现目标,谁就是胜利者。所以,他们争分秒抢时间,风风火火赶速度,做什么事都急于求成。

做事情干事业也是这个道理,一味追求速度是没有用的。为了更快,我们需要花时间选择方向和方法;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慢工出细活”;需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成就杰出的人,采用最慢的方法,在常人忽略的地方花费了大量时间,他们却比普通人更快地获得成功。为什么呢?一件事情是否完成,一个计划是否实现,要看其核心问题是否解决。快或慢,以解决核心问题的时间来决定。

第3节:绝不在质量上打折扣

 很多人终生无所成就,不是能力不足,不是努力不够,而是难以克服对慢的恐惧,急于求成。他们从来不曾真正做好一件事,总是提供“半成品”而不是完整的“产品”。

第4节:不战而屈人,不争而获利

活学活用我们处在一个竞争社会,“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不争就无法成名,不争就无法致富,不争就无法享有权力。那么,老子强调“不争”,强调“居众人之所恶”,难道是自甘平庸、自甘堕落?非也!老子所说的“不争”,并不是放弃竞争,而是“不争之争”,这是一种追求卓越的高效竞争手段。

为什么呢?人并不是一种纯理性动物,多数情况下,“跟着感觉走”,而不是按智慧办事。常人的习惯是,依附权势人物,抱名人的大腿,看见利益就蜂拥而上,你争我夺。假如你像常人一样做事,结果也会像常人一样,互相打得头破血流,所得却十分有限。

第5节:呆在自己应该呆的地方

这是价值观是否相容的问题。个人价值观与团队价值观的相容性,是我们在选择人生站位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安居自己应处的地位,绝不是固步自封。人应该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才能,以便胜任更重要的工作。一个人满足于已知的知识,让大好年华在平庸中度过,那并不是真正安居自己应处的地位。

第6节:像深秋的水一样清澈平静

 什么是“与善仁”?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理解和嘉许。许多人对强者能保持足够尊敬,对弱者却心存轻视;或者对弱者表示亲近,对强者却心存排斥。这不是真正的“与善仁”。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对强者、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

第7节: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做事

 什么是“言善信”?就是说话要讲信用。人世间的道理,就像那条物理学上的定理: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你向他人施予什么,也会得到什么。一个人不受信任,是因为他不讲信用;反之,一个人受人信任,是因为他说话算数。这个道理将在后面加以论证,在此不必赘述。

什么是“正善治”?就是忠于职守,用业绩说话。古今中外,无论什么事物都可能过时,无论什么理念都可能更新,就是“用业绩说话”这一条永远不会过时。如果用业绩说话不灵了,说明这家公司、这个团队该倒闭了。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们不必存任何侥幸心理。

什么是“事善能”?也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将它理解为有办事才能也未尝不可。但才能大小,是相对事情难易程度而言的。如苏东坡所言:“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有些事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确实力有不逮,也没办法。但有些事我们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什么是“动善时”?也就是合理把握办事时机。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什么时机才合适?这完全取决于各人的眼光和阅历。有的人能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有的人却让事情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我们的眼光与阅历不够,如何做到“动善时”呢?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是一法。除此之外,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去做,一般错不了。如果你做的事对他人有利,它总是合宜的。美国企管专家史蒂芬·柯维说:“为自己着想也不忘他人的利益……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一个聪明人,不会嫉妒别人的收获,他们总是考虑如何帮助他人获益而不是夺取别人的利益。这正好符合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原理。

第8节:先干起来再说

最困难的是迈出第一步。无论你的速度快慢,只要迈出第一步,或迟或早,总能到达目标。很多人的遗憾是,他们只是打算开始,却从未采取行动;或者几步不顺利,马上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千里马虽然迅捷,如果呆立不动,到不了任何地方;老牛破车虽然迟缓,若用功不舍,也能周游天下。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变的定律:首先迈出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第9节:行动产生奇迹

大人物都有一个好习惯:一旦做出决定,马上就开始行动。因为拖延会产生许多负面的东西:惰性、猜疑、焦虑、自卑、恐惧……而行动中却能产生许多积极的东西:勇气、决心、自信、主动性、创意……

只要行动起来,你必然会接触到一些事情,产生新的认识,并触动头脑中的灵感。这有助于你形成新的想法。只要行动起来,你必然会接触到一些相关的人,听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运气好的话,还会遇到某个乐意帮你解决问题的人。只要行动起来,你将发现,许多似乎很难解决的问题,远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难。

第10节:大胆迈出第一步

人生之旅,充满了未知因素,犹如行走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既没有地图,也没有罗盘、坐标和向导,前面风险丛生,结果难以预料。很多人有了一个好想法,却迟迟未见行动,有一个重要原因: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恐惧,他们希望等到更有把握时才开始行动。

如果你想成功,必须凭勇气去征服未知的领域。不管有无风险,先干起来再说。在干的过程中,你才知道自己真正缺少什么,然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通过实践培养成功必需的素质。即使失败,起码有经验可借鉴;何况,你也可能成功,从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来。

第11节:在坏事发生之前采取措施

 不管做任何事,迈出第一步都很重要。智者虽有千虑,如果不立即行动,也将一事无成;愚者虽少智慧,只要在行动中磨练自己,也将心想事成。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提醒自己:立刻行动,首先迈出第一步,切勿坐失良机!

第12节:透过现象看本质

好事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坏事如何预先防范,却是一大难点。老子认为,坏事不会突然发生,在它们降临之前,早已有所征兆。有远见的人,能够看见坏事的苗头而将它化解为无形。

如何发现坏事的征兆呢?第一个要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13节:敢下壮士断腕的决心

第二个要点:反面求证

第三个要点:敢下壮士断腕的决心

第14节:认真做到一百分

当坏事已成,损失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最难下决断。每一个杰出人士都遭遇过挫折和失败,他们的明智之处在于,敢于打破坛坛罐罐,保存实力,避免更大的坏事发生。

第15节:成功取决于你的自我要求

 事事追求“100分”的人,不需要别人对他提出严格要求,他会用精益求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往往能达到一般人望尘莫及的境界。

第16节:优秀或平庸都是一种习惯

有的人认为:我做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值得那么努力。其实,重要的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做事的态度。只要抱着事事追求100分的态度去做事,哪怕暂时做的只是一份毫不起眼的工作,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做大事的能力。

如何评价自己的表现呢?有一个简易标准:用心的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你在这件事上用了多少心?你为别人尽了多少心?前者决定你做事的水准;后者决定你做事的境界。

第17节:选择小事成就大业

很多人做事,就像这位店主一样,该做的事都做了,该用的心却没用。这样做事,充其量达到“及格”的水准,怎么能做到100分呢?怎么能得到期待的收获呢?松下做事却用心良苦,考虑到了如何增进跟顾客的沟通,考虑到了如何避免顾客的损失,考虑到了如何在顾客心目中建立长期的信用……按这种高水准、高境界的方式做事,怎么会不成功呢?

第18节:积小胜为大胜

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包括自身才能、经济实力、人际资源等。在自身才能中,又包括专业技能、管理才能、公关才能等。既然你没有办法同时拥有所有条件,当然应该集中全部心力,先解决某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你在这个问题上打了胜仗,往往能以点带面,将全局导向有利方向。

第19节:安心做小事,自然大功成

为什么要从专业技能入手呢?相对来说,这是最容易“打胜仗”的地方。打个比方,你想向亲友借钱,或向银行贷款,主要取决于对方的态度。借不到钱,只好把创业计划揣在口袋里,“手里没网看鱼跳”,眼巴巴地让发财机会溜走。你想让人帮你做事,别人不乐意,你也无可奈何。只有学习可以自主。你想提升专业技能,永远不乏学习机会。这也符合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很多人心里有一个误区:贪大舍小。他们只想干大事,不想干小事;只想赚大钱,不想赚小钱;只强调大节,不注意小节……这一误区带来的后果是: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小节常失误,大节靠不住。

  聪明人安于做小事,他们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努力,选择小事成就大业,达成人生梦想。

第20节:细节决定成败

安于做小事,跟成就大事有什么关系呢?好比建立客户关系,一个庞大的客户网络要靠一个个客户建立起来。稳住一个老客户,要在一次次交易中培养信用。做成一笔交易,要通过一次次拜访、一次次谈判达成共识。要圆满完成一次拜访或一次谈判,要通过每一个言谈举止,使对方慢慢产生交易兴趣。有时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不到位,就可能损害客情关系。归根结底,建立客户网络是大事,但它终将落实到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上。只要把细节做好了,把小事办成了,自然大功告成。天下事莫不如此。

第21节:不轻视每一个小人物

  老子以辩证的观点,看到了难易、大小的变化规律,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转化的要点,往往取决于当事者的态度:问题容易解决时听之任之,等到问题成堆,就变成了老大难题;小事情掉以轻心,等到积重难返,这时候想努力改进,可能已经力不从心。

 在生活中,人的命运也经常会因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改变。有些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境遇不顺利的原因,并不是“大节”出了差错,而是对细节关注不够。不拘小节的毛病正在不知不觉地使我们失去友谊、失去爱情、失去机会。人际中的许多矛盾,往往不是因为谁的人品存在问题,而是一句话、一件小事造成的;工作中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谁的能力不足,而是某些不良习惯造成的……细节虽然不起眼,它却经常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第22节:不轻视每一件小事

如何得到小人物的拥护呢?方法很简单:尊重他们而不轻视他们;帮助他们而不损害他们。贾谊曾说:“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从古到今,凡是轻视小人物的,没有一个能逃脱失败的下场。所以,在小人物面前,一定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你就能得到他们衷心的拥戴。

第23节:不轻视每一笔小钱

第24节:追求完美的工作品质

在市场竞争中,决定谁将在起步阶段领先的,是宏大的战略构想和超凡的创意;但是,决定最后胜出的,是谁把细节做到最好。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完成的事情和最容易完成的事情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简单细微的事情。把所有简单细微的事情做好了,大功也就告成了。

细节就像人体细胞一样举足轻重,而且无处不在,只有认识它、注意它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机会。那些成就非凡的人,着眼于大处,却在细微之处用心、在细微之处着力,日积月累,终于渐入佳境,出神入化。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第25节:越无私心越成功

无私反而能成就大私,这看似矛盾,其中却有某种玄妙的逻辑。

第26节:用正当手段实现私利

老子提倡的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绝非只顾他人不顾自己,更不是只办公事不讲私利。连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也不要,不是一个傻瓜吗?无论是耶稣、范仲淹,他们都没有拒绝当得之利。毕竟每个人都要吃饭、要生活嘛,而且要吃饱吃好,营养充足才有精力去办公事。完全轻视私利怎么能行呢?

无论私心或公心,每个人都会有,但有层次之分,就像读书有年级之分、下棋有段位之分一样。同样是读书,小学生怎么能跟大学生相提并论呢?同样的道理,人人有私心,境界却大不一样。有些人故意混淆概念,好像大家都自私,谁也不比谁高尚。但是,虽然大家都自私,也有公心,摆到一起比较一下,差得就太多了,有的是“国际名牌”,有的是“假冒伪劣”。

大人物的公心,有境界之分。境界较高的,为天下谋福利而不顾身家性命;境界较低的,在私利与公益发生冲突时,也能舍弃私利而尽公心。

由大私到大公,或由大公到大私,这都是道。但是,由大私起步,路就在脚下,是从下往上走,普通人容易看见,也容易实行;由大公起步,路在虚空中,是从无往有走,需要很高的悟性才看得见,只有深具智慧者才能深明其理,并依道而行。

我们普通人,悟性未到超凡入圣的地步,是否就不必采取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做法呢?如果这么想,对自己的期望值未免太低了。无论是谁,如果你想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必须克制一下私心,将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联系起来,做有益于人的事。只有这样,你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老子所处的时代无疑是混乱的时代。但那种混乱的原因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过去的在天子的绝对统治下所形成的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有机联系而维持的天下观崩溃,继而提出了有关统治体质的各种观点。第二,所谓人类社会绝对统治者的天的普遍性和能力受到质疑,天命观被瓦解,提出了有关人类存在的价值或其方式的各种人文主义观点。第三,因为当时的被统治阶层也可以形成财富和权利,所以过去比较稳定地维持着的统治和被统治阶层支架你的关系发生动摇,故而出现了有关重新建立这种关系之必要性的各种观点。

孔子将当时时局混论的原因归结为人性的丧失,而老子则归结为集中统一到一种体制的人为的文化体制或统治方式。孔子的哲学体系集中在人性的恢复,而老子的哲学则趋于削弱人为的体制。

以熟悉的老套的思维和方法,其应对并不熟悉的和崭新的未来,这显然是驴唇不对马嘴。

预测未来需要艰辛的过程。但仅仅从目前普遍探讨的内容来看,如果读者同意未来走向分散而非集中、多品种少量生产而非少品种批量生产、地方分权而非中央集权、相对性而非绝对性、差异性的共存而非同一性的统一、具体的现实而非抽象的理想、开放的沟通而非系统的理念、探讨非本质的关系而非探讨本质的实体,则老子能讲述给我们听的具有说服力的主张将会更多。如果未来并不走向上述这些方向,老子则有必要被遗忘更长的时间,耐心等待自己时代的到来。

不要指望这本书中找到道德的教训或有助于人生的箴言,而是始终以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意识出发,试图从哲学的角度阅读这本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