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娇公主的白管家持钻福利社点赞专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2023-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筱笑盈盈

最近总感觉自己写文时,文思枯竭,有些文章做不到情景交融,有种生搬硬套的感觉。有时又不知道如何下笔,有素材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终究是知识太浅薄了。

我正在苦恼之际,儿子跑过来说:“妈妈,这篇写大雨的文章挺好,老师让我们背了。你帮我看着我来背。”我看了下,是篇写景小古文:

《大雨》

午饭既毕,天气郁蒸,苍蝇纷飞庭前。少顷,大风陡起,沙尘扑面。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沟浍皆盈。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

这篇《大雨》短小精悍,寥寥几句,文字简练而节奏感强,把大雨前,中,后的景写得生动形象,也把夏雨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速度快,来势猛,雨脚不定,就像诗人崔道融写的那样:“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急雨才在前山,忽然已到溪上,叫人躲避都来不及,真是快啊。

突然感觉,这种小古文也蛮清新的,我们写作是否也可以学一学这种语言,让自己的文章简练一点,读起来节奏感强点呢?

但是写景一定需要做到情景交融,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由此想到陆游的《大雨》

万壑风声远,

千林雨脚长。

沟盈悬爨灶,

屋漏徙衣囊。

未说丰年喜,

先便永夜凉。

清秋病小愈,

起柁上潇湘。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后因坚持抗金,又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作为人,总是有情感的。而我们写出的文章,字里行间也浸透了自己的情感,因此,文章也应是有情之物,它理当成为思想感情的载体。

我们在写文时,应既有情感体现,又有景物描写,要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样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文采灿然。

最近 我看黄锦树的《雨》也很有感触。

他以一连串短章形式的故事构成奇诡的世界:离开故土下南洋的一个小家庭,栖身并扎根于马来半岛胶林间,四周环伺着凶猛的野兽、怀有异心的外人及徘徊不散的亡灵。伴随着家庭成员突如其来的失踪、离奇的死亡,缓慢而抑郁的步调积累到了某一天,迸发出爆裂性的奇诡突变。

暴雨带来的洪水有时通向彼岸,他们从死神的指掌间脱离了现世,旋即变为异物投向下个轮回,不断循环往复。

文中写道:人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雨,一直在下,连绵不绝地下,肆无忌惮地下。

天地万物都被这无边无际的雨幕连接起来了。瓢泼的大雨以它的磅礴之力,轻而易举地左右着人们的生活。

人也好,老虎、青蛙、野鸡、蛇、蚯蚓、猴子也好,似乎没有太明显的区别,都是在艰难地生存着而已。

是啊,艰难,如此艰难,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恐怕也是如此。

作者在书中把人或动物们在大雨中的艰难,与生存的艰难完美融合,通过时空的跳跃交错、命运的雷同重演,营造出一种过去的昨天和未来的明天,都在无数个今天里堆叠起来的迷离感。

大雨不断侵洗着这片土地,河水漫过岸沿,淹没了道路,似乎陆地慢慢变回了茫茫大海,人也许也会慢慢重新变回了鱼。

生就是死,现实就是梦境,未来就是过去。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在儿子女儿侄子侄女身上似曾相识地一遍遍重演。

就像那艘古老的鱼形独木船,雨后被挂在了树顶,人在苍茫自然中生存不就是在这样一叶孤舟上孤独地坚守着,又难掩内心的恐惧与茫然,不知该去向何方吗?

这样写景就是为写文服务的,而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

我觉得我们读名家著作,读一些老师的作品,读的是文字后面的东西。

比如读老舍,我们读老北京生活的情趣。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的兴衰。读外国名著,读的是眼界和见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去读名著,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