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乎,出世乎,再读《渔父》

2019-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城南诗文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所以没写作者,主要是说法还不统一,没有确切的权威确定就是屈原。最早认定为屈原作品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在《楚辞》中,《渔父》是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的。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说法漏洞也颇多。而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并不确定是屈原的原作,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转引。更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明确指出《渔父》,是屈原之后所作,作者已非屈原,而成了“楚人”。《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是事实,这是发生在屈原死后的事实,只是后人假托屈原之口而已。更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也与屈原作为作者的身份不合。所以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得有道理:“《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这一论断还是比较可信的。《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到底是谁,那是考证学家的事,我们就说说屈原和渔父的事。

屈原和渔父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代表: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屈原明辨是非、积极用世,及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渔父超然洒脱,随遇而安,对世态举重若轻。

文章最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遂去,不复与言”。几个小小的动作,传神精妙,再加上他唱的歌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把渔父刻画得仿如就出现在眼前,可爱,放达。渔父的超然平和,人生历练之后的云卷云舒,更比屈原的忠君爱国形象突出。文章叫《渔父》,一点不为过,正体现了渔父的旷达,对常人人生的态度。

更喜欢了渔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