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原文社

浅谈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2020-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图南明糖

【摘要】苏格拉底针对人类自身的德性,提出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的主张论断,并认为只有认识到人自身的善的本质、具有美德知识的人一定不会自愿作恶,而是做符合道德的事并追求最高的善,只有无知的人不会行善反而会作恶。这一观点具有主观臆想的嫌疑,本文将从苏格拉底的德性论具体内容和对其的影响,简要分析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苏格拉底雕塑

一、苏格拉底的德德性论

(一)、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太阳神庙门楣上的一句铭言。苏格拉底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左右铭。他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追求真理不能外求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在苏格拉底看来,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德性),即认识人自己的本性,也就是人的理性,也即我知道什么、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苏格拉底哲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他是第一次真正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我就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一深刻内涵。因此,古罗马时期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二)、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苏格拉底不仅把美德等同于知识,还把美德知识与德性行为联系在一起。有德性知识意味着按德性要求去做,否则就是无知,所以,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行是合一的,真正拥有美德知识的人一定是遵从和践行德性的高尚之人。

(三)、无人自愿作恶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的论断后,循此逻辑推出真正拥有知识的人是不会自愿作恶的,作恶一定是出于无知。这一结论是基于他的理性人的假设和对人趋利避害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德性和理性知识并能理性决断和行为的理性人。这样的人知道什么是善,以及人的各种具体美德,如正义、虔诚、节制等,并按照这些美德去做,他们所拥有的美德实际上是一种理性。苏格拉底基本上把德性和理性等同起来,并认为理性的人拥有对自己本性的认知,能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因而不会自愿作不符合道德的事。

二、苏格拉底德性论对现实的影响

苏格拉底与释伽牟尼、孔子和耶稣等人并称为人类的导师,在西方哲学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苏格拉底之后不仅有“小苏格拉底学派”,人们甚至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称为“大苏格拉底学派”,他的思想对后来希腊哲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苏格拉底高尚的人格和不朽的思想,既影响着近现代哲学思想,在也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理论命题强调知识,也就是理性对于道德的本质意义,不仅确立了西方理性之善的观念,也为以后各大主流伦理学的理性主义伦理学奠定了基础。苏格拉底开创的道德理性主义伦理学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即美德”的主张影响了文艺复兴者们,促使他们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口号,并在之后的启蒙运动中大绽光芒,直接或简介塑造了西方人在对待道德伦理问题上的客观主义和理智主义态度,培养了理性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