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萎凋,低温低湿则生
前几日,与几位朋友驱车两百多公里到福鼎采购制茶设备。从政和收费站上高速,穿过的第一个隧道叫石门隧道,接下来的几十公里一直都在进隧道出隧道,高速路就像一根绳索串起一串山头,只要上天一拉就能全部拎着走了。
随着海拔的攀升,远处的山峰越来越低,好像慢慢的在往下沉一般,云雾盖住了山涧,冒出的一个个山头也被不断的抛向车后。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有三十多年制茶经验的老师傅,聊茶的过程中师傅提到:高温高湿做出来的茶闷,低温低湿做出来的茶生。同行的几位朋友专注在品茶,并没有留意到这位师傅总结的精辟。
高温高湿在白茶萎凋中比较常见,容易使白茶叶底发红、发暗,滋味有失鲜爽,沉闷。这些是大家所熟知并着意避免的。
而低温低湿则容易被许多人忽略,低温状态下,茶叶中的生物酶活性低物质转化缓慢,低温虽然水分子活跃度低,但是在低湿状态下,如果空气流通良好,茶叶中的水分蒸发依然会较快,极易导致白茶生、青。这类白茶再辅以高温烘干,则风味近似炒青绿茶,有明显炒黄豆香。坐杯后不仅容易涩,而且通常发苦。
低温低湿不像高温高湿,叶片外观容易红变,反而色泽绿翠,这也导致许多人疏忽大意,尤其是头春茶时节,气温往往偏低,如果只关注走水,未留意物质转化,则茶叶容易生、青。
温湿度控制对于白茶萎凋极其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温度越高物质转化越快,水分子越活跃;湿度越低则走水越快,萎凋时间缩短。白茶萎凋在充分走水过程中伴随物质适度转化,掌握好二者的平衡才能做出好茶。
之前民艺工坊分享过一篇文章,主要是讨论“生”、“青”。在政和方言中“生”和“青”都年"can",而两者包含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生更多的是指滋味,生而不熟;青则更多的是指气味——青草气。
低温低湿其实很近似我们的脱水蔬菜,脱水蔬菜需要保留更多的营养无可厚非。而白茶则不同,需要在萎凋过程中尽量去除生涩感,使物质适度转化,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更多的水解为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毕竟当今的我们喝的是茶汤,而非吃茶,所以对白茶来说,转化极为重要,滋味的醇和饱满,口感的清甜芬芳,全在工艺的掌握。
遇到低温低湿的天气或者低温低湿的萎凋环境,要适当调整工序操作提早并筛,或者采用辅助设备适当提高萎凋环境温度,以促进转化。
低温低湿则生,你是否也喝到过这类白茶。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