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文集

文字排列的逻辑(五)

2018-05-21  本文已影响1人  苏本子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五:以《白杨》为例

作者在开头透过列车的车窗,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这样的世界: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如果给这个车窗外荒凉的图片取一个名字,可以叫作“大戈壁”。文题是“白杨”,却写大戈壁这么荒凉的环境做什么呢?

别着急,写作对象出场了: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这是写作对象——白杨的第一次亮相。我们从前三自然段里初步得知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白杨生长的环境比较恶劣,二是初步了解了白杨的外形特点——高大挺秀。白杨树就是在这样荒凉的世界中挺立。不过,我们知道,这样的戈壁滩正需要高大挺秀的白杨这样的绿色植物来改善这里的环境。

接下来,作者要开始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白杨怎么高,怎么大,怎么笔直,怎么秀丽,而是通过借孩子们的对话来表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爸爸,你看那树多高!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你看它多直!

它是树,不是伞!

这表明白杨树的确很高,很直。然后,爸爸和哥哥开始了对话: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爸爸想了一会儿开始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回答的话有很深的含义,这里面有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首先,他从白杨的外在特点说起,再讲到白杨树不计较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最后讲到白杨树的内在品格。这段话也是爸爸在沉思之后讲给孩子们听的,可谓用心良苦。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做过深思呢?请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因此,这段话是富有深意的。富有什么深意?下文介绍了: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爸爸表白了自己的什么心呢?孩子们现在是还不能理解的。但是,他们知道一点眼前的常识。如“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新疆很远,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等等。但孩子们还有一些现在还不能理解的,是什么呢?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在这篇文章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爸爸的神态:一开始是“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然后是“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最后是“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如果能够理解爸爸这些神态产生的逻辑,也就能很好地理解这篇文章了。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呢?文中有解释: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篇文章的逻辑应该是很简单的:爸爸也好,孩子们也好,他们都是在列车的车厢里。他们看白杨树也好,他们谈论白杨也好,孩子们理解了一些眼前的常识也好,还有爸爸的神态的变化也好,始终都是在列车里进行的。爸爸思索白杨,其实也是在思索他们自己;爸爸谈论白杨,其实也是在谈论他们自己。文中说“爸爸介绍白杨,其实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正是这个意思。因此,当他们看白杨、谈论白杨时,爸爸的神态才会产生那么多的变化。这一路上,爸爸似乎总是在思索。也许他在想“这些孩子们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吗,将来能像大人一样在这里建设边疆吗?”实质上是要说自己和孩子来新疆生活、学习、工作(建设边疆)的事,表面上却在借白杨树说事,正是所谓“借物喻人”的写法。最终,思索过后似乎有了答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从这个神态来看,“爸爸”是很自信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