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心理

怎样才能开开心心的学个习?

2017-12-31  本文已影响44人  十风酒馆

快毕业了,我的父母一直唠叨着让我赶紧回家,找一个稳稳当当的工作。

我说,我要在外面打工。

他们说,打工干什么,回来家给你安排好,别在外面受罪了。

虽然他们是为我好,但是其实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那些去私人企业打工的人。他们觉得事业单位就是皇帝开的铺子,就算是端个洗脚盆子也是金子做的,能把金粉蹭到手上。而那些私人企业属于下九流,都是些吃人的老虎,吞人不吐骨头。

可是话说回来,工作不就是为了挣钱吗?既然是以挣钱为目的,只要关注哪个行业、哪个工作挣得钱多就好了,为什么要管它是事业单位还是私人企业呢?邓小平爷爷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再说,一个人能挣多少钱靠得不应该是自己的能力吗,跟工作稳不稳定有啥关系?

等等,我转念一想,好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事情。

那些追求事业编制的人是不是正是那些对自己能力没有信心,同时更没有想过要提高自己能力的人?通俗点说,他们就是想简简单单的娶个暖炕头的傻媳妇或是嫁一个憨厚的老实人,然后生个圆滚滚的胖小子,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做一只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平平淡淡的过完一辈子,提起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就装做看破红尘了的老和尚一样,摆摆手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看起来倒是没什么毛病。可是,你真的天真的以为生活会就这么轻易的放过你?殊不知,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各种飞来横祸,各种冲突矛盾,它们折磨起人来,简直是老母猪戴胸罩,一套又一套!

为了防备这些套路,在它们来临的时候不至于落地成盒,我们只有不断的挣钱,毕竟,有了足够的钱之后才有更多的选择自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怎样才能开开心心的学个习?

话说回来,一个人为什么会穷呢?

思维穷。

我们说认知层次决定社会阶层,倒不是说有钱人就多有素质,多有文化。败家的富二代随处可见,宣扬女德文化的大资本家一样满街乱窜,他们不比穷人高人一等,但是他们随时有再学习的能力,而穷人却往往不是被高昂的学费拦在门外,就被刁钻的入门考试乱棍打出。

穷人要想打破阶层固化,实现人生跃迁,首先要提升思维模式,提高认知层次。思维强才是真的强,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年代里,华晨宇因为会用音乐表达情绪而走红;朱敬一因为把绘画融入书法中,创立“南门字体”而成为网红;咪蒙因为可以通过文字来导向读者的价值观而成为自媒体一姐。

他们被称作“才子”,可是这个“才”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脑子里来的,先有的思维,才有的行动,最后才是结果。

那怎样提高认知层次呢?

学习

人生来是白纸一张,通过家庭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一步一步树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其中每一环都会影响这个人的三观,直接或间接导致他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说一些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是最开始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健全,之后又因为应试教育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上了大学之后终于解放天性了,自由散漫,错过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所以这些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成为那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待宰羊羔。

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更叫不醒一个无视房中大象的人,前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好歹还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而看不见房中大象的那个人,已经陷入斯德哥尔摩证。

提升认知的前提是自己已经觉醒了自主意识,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的欲望。然后才会发现不足,从而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别和你看日本小电影和看网课的区别一样,前者越看越兴奋,后者越看越困。

典型的爱学习者当属钟子期。

俞伯牙弹琴遇知音,临行前与子期相约再见。第二年,俞伯牙在约定地点久等子期而不得,便去寻,途中遇一老叟。
伯牙道:“学生要往钟家庄去。”
老者闻“钟家庄”二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钟家庄,不必去了。”
伯牙惊问:“却是为何?”
老者道:“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
伯牙道:“要访子期。”
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钟徽,乃吾儿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育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摘自《警世通言》

典型的不爱学习者,请各位照照镜子。

这里不是鼓励大家像钟子期一样学死,说实话这种死法真的有点丢人。老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邻居问,儿子怎么死的?老父亲掩面而泣答曰,学习学死的。

尴尬线瞬间爆屏。

钟子期先生精神可嘉,把读书当吸毒,可见不管什么东西,大家都要适可而止。克制一点还是有好处的,古代人孩子多和寿命短之间确实是有关系的。

主动学习固然重要,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学习好的真谛。

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一点都不可嘉,那绝对是被逼急眼了,狗急跳墙的架势,谁没事闲得会把自己吊起来,还拿个锥子戳自己大腿,你以为玩sm呢?爽吗?

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快乐的,舒适的,高效的,而不是刻苦的,被动的,求死不得的。


人的感受也好,记忆也好,都是可被调节和植入的,所以学习是一个信息植入的过程,如果信息错了,可以更改,但是更改起来比较费劲,就好比没有发明纸的朝代,在竹简上刻字,如果写了错别字,就要把这一块错误整个挂掉,那可是耗时费力。大脑也一样,接受了某一个信息之后,再对这个信息进行更改,对,是更改而不是调整,调整属于修补,比较容易,更改属于颠覆,没有人喜欢推翻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老古董就是典型代表。

逻辑思维才是构建科学认知的基石,世界万物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符合逻辑的才是合理的,通过逻辑从事物表象看内在是正确认识一个事物本质的有效方式之一。

记忆是网状的,只要我们剪辑正确,放的位置正确,网络的节点设置正确,我们就只需记住更少的事。把书读薄就是把书中的知识网络化。你能记住昨天做的计划也是记忆网络化。让记忆联系起来,就像背单词的词根词缀法一样,前后联系,才能一记就是一串。

遗忘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器”,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件事情都记住,就像你走过一条街不能把看见的每一个广告牌都记住,因为这种信息对我们来说用处并不大。

虽然我们总是幻想自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那是因为要记得有用东西实在太多,而废了半天劲记下来的东西,竟然隔天就忘了,简直难过的要撞墙。其实记忆本身是不会丢失的,每个人都过目不忘,只是记忆提取的困难程度不同,垃圾信息被大脑自动过滤,基本上不被提取,所以我们很难记得它们。对于一些刻意的记忆,我们在提取他们记忆的时候,越是费了大力气,在我们得到之后,学得就越扎实,比如你忘记了朋友的楼牌号,在寒风中冥思苦想了俩小时终于想起来了,我估计这辈子你都不会忘记朋友的楼牌号了。学习也是这样,忘记了不要怕,使劲想,想起来就很难再忘掉了。

大脑的训练和身体的训练是一样的,只有超量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余闲”去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这就是题海战术存在的意义,大量的练习可以锻炼大脑做出瞬时反应,这在遇到危险或者考试的时候才能即时做出正确反应。

但是对于同样的重复次数,连续重复会让学习的性价比降低,新东方老师王江涛说,一个单词抄三遍,三遍以后就是无用功,根本不再过脑子,所以对于重复这事不能扎堆,应该隔一段时间重复一次,俗称复习。

清醒时候学习当然是最佳,但会随着疲劳导致学习效率越来越低,这个时候就该赶紧睡觉,因为此时睡觉的“学习收益”更高,实验证明一天睡十个小时的人比一天睡四个小时的人学习效率和记忆效率高百分之五十。

当你睡觉的时候,大脑并不休息,做梦就是一个记忆整合的过程,科学家研究说,做梦才是大脑的深度睡眠,当一个人正在做梦的时候被叫醒,他会困一整天。

所以,不要吵醒一个正在做梦的人,他不但会跳起来打你,还有可能会打你一整天。

考前熬通宵是不科学的,既不会提高记忆效率,反而会扰乱生物钟,虽然紧张的情绪让你注意力集中,但它并不是一个长久的学习方法。有一些考研的同学特别不喜欢睡觉,因为一睡觉大半天就过去了,看到没有被的政治大题,一阵头疼,更不想睡觉了。可是你要清楚,记住的才是有用的,一个题花了三个小时背十遍背不下来,而睡一个小时可以记个大概,为什么不睡一觉呢?

不要把睡眠当做时间浪费,大脑有一个孵化系统,当你做一件事,冥思苦想不得解,把它放下去,做另外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灵光乍现,这就是孵化的成果。

所以学习这件事急不得,该吃吃该睡睡,累了就休息,只要别把时间浪费在玩游戏、看小说、追剧这种纯娱乐的事情上就ok。

(全文完,不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